鼻炎引发的鼻塞症状,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患者的鼻腔仿若被“湿棉花”完全阻塞,只能依靠口腔进行呼吸,给患者的夜间睡眠和日常生活均造成极大的困扰,长期还有可能引发中耳炎、咽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对于较小的患儿,长期的口呼吸还会影响面部骨骼发育,导致腺样体面容。西药治疗重在改善短期症状,停药后鼻炎、鼻塞症状又会反复,鼻腔喷雾又易使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是否存在更为有效且温和的治疗方法呢,中医外治法中的穴位贴敷和艾灸,是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独特治疗方法,并非急于去除病邪,而是重在培补正气、调理机体脏腑功能。
巧妙运用穴位贴敷:为鼻腔带来舒适体验。穴位贴敷,听起来高深,其实就是将对症药材与经络腧穴之间的结合,药物能够借助表层肌肤进入脏腑,直达病灶。尤其在婴幼儿患者中,其皮肤更为娇嫩,药物更容易透皮吸收,可以在专门的中药店采购麻黄、白芥子(炒)、皂角刺等药材,并让其加工为细粉。取约黄豆大小加入姜汁调和,并将其均匀涂抹在一次性穴位贴上,直接贴敷于足三里、肺俞、脾俞等穴位,具体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并根据患者的舌脉象结果调整贴敷药物与具体的穴位。相比常规的西药口服治疗,让药力“抄近路”直达病所,上行头面、疏通鼻窍。每天贴敷时间不超过4小时,以有轻微的温热感为宜,若期间出现明显的痒感或刺痛反应,需立即取下,暂停贴敷治疗。
巧妙运用艾灸:驱散病邪助阳气升发。艾灸尤其适用于冬日机体寒凉、鼻炎鼻塞患者,相比穴位贴增加“温热”作用。中医认为鼻炎根本病因在于阳虚,艾叶燃烧能够起到固表益气、温通散寒之效,选择合适的穴位,如印堂穴(双眉连线中点)、合谷穴(手背虎口区)、迎香、肾俞等,上述穴位能够连接鼻部与脑部,促进气血流通,有效缓解患者的鼻塞、前额紧绷及头痛等症状。具体操作方法有两种,麦粒灸将艾绒制成小艾炷,直接置于各个穴位,点燃艾绒,观察燃至皮肤时迅速移开,此种方法适用于成年患者,灸治风险系数较高;对于患儿则采用温和灸方式,可将长度适宜的艾条放于温灸罐内,直接贴近皮肤救治,以温热无灼痛感为宜,每次救治时间不超过10分钟。在穴位上垫一层纱布,防止烫伤皮肤,艾灸环境应保持通风,以免艾烟积聚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结束后让患者适当饮用温开,2小时内禁沐浴,以免寒气入体,影响疗效,损害患者健康。
做好个人防护:减少鼻炎复发。中医外治法穴位贴+艾灸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的鼻塞症状,但若想维持长期健康,日常的个人防护尤为关键。冬季鼻黏膜容易受到寒冷空气刺激,使细小血管收缩,加重鼻塞症状。春秋季节又因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增多,加重过敏反应。不同季节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冬季外出佩戴口罩,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冷空气侵扰,选择贴合度较高、符合国家标准的口罩;春秋季则注意减少在花粉、人流密集区域的暴露时间,佩戴轻薄口罩,帮助过滤空气中灰尘、花粉。每日归家后可用生理盐水滴鼻/洗鼻,将鼻腔内分泌物冲洗干净,同时保持鼻腔的通畅。除上述防护措施,长期整洁的居住环境、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也同等重要,定期清扫室内,用消毒液擦拭地面和窗台等,能够减少细菌滋生;健康饮食,补充足量的矿物质、维生素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与抵抗力。日常还可通过中医茶饮辅助调理鼻炎。准备辛夷花、苍耳子、白芷等中药材,在专业医师建议下合理搭配,用开水冲泡饮用,每日1杯,能够帮助改善鼻塞、流涕等不适症状,长期饮用提升鼻腔的自我保护力。
总而言之,鼻炎鼻塞症状反复、迁延难愈,只有找对方法才能更好地减少鼻炎复发,让鼻窍恢复通畅,中医外治法(穴位贴+艾灸)、西药及时干预和日常防护三者结合,以温和持续的方式提供康复支持,逐步恢复患者的内在机能,强化鼻腔的自我修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