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是生活中常见的手术类型之一,可以给身体损坏部位进行建筑重建。手术后的恢复需要格外注意,需要患者的骨骼、肌肉和软组织均具备自我恢复功能,并且需要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才能确保预后。而恢复过程中最难的便是疼痛管理,是患者最难忍受的问题。疼痛管理在骨科术后快速恢复中占据重要位置,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术后疼痛。在骨科手术完成以后,麻醉药的效果也会随之退去,此时疼痛感会逐渐加深。这种疼痛不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而是身体发出的复杂信号。目前,针对术后疼痛的来源进行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手术切口带来的创伤性刺激;第二方面是受损组织释放出来的炎症因子,例如前列腺素和缓激肽等;第三方面是因为肌肉痉挛而引发的牵扯痛。这些疼痛来源在共同作用下,使得疼痛信号通过神经末梢传递到患者的大脑当中,起初只是钝痛,慢慢转变为锐痛。有些患者的疼痛感会持续3个月,尤其是经历了脊柱手术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而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因为长期的疼痛,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增加,即便其组织已经得到了愈合,但疼痛感依旧存在。
疼痛管理的重要性。为什么说疼痛管理十分重要,且能够加速康复进程呢?有效的疼痛管理不但能够减轻患者在生理上的痛苦,还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在早期便可通过训练改善自身疼痛感。持续的剧痛会导致患者出现应激反应,其心率会加快、血压升高,这样的情况只会导致其血栓的风险增加。未有效进行疼痛管理还会抑制免疫功能,延缓组织的恢复速度。因为镇痛的效果明显还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稳定其日常的情绪,提升其康复依从性。
疼痛管理的有效方式。①药物干预。NSAIDs: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有效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让患者感觉炎症减轻,疼痛感逐渐消失。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体,更适用于中度疼痛患者,但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需要注意不能过度依赖,同时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等辅助药物:这两种药物的主要作用是辅助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对于药物的选择应当遵循阶梯原则,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需要注意不能过度用药。②非药物干预。物理治疗:物理治疗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包括热敷、冷疗和电刺激,物理治疗主要通过缓解患者的肌肉紧张和炎症反应而改善患者的疼痛感。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帮助患者改变对疼痛的负面认知,以此提升其应对能力。神经调控技术:即为经皮神经电刺激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等,这种技术是通过联合应用降低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使得镇痛效果提升。心理支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帮助患者缓解因疼痛带来的困扰,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可以采用放松训练,例如冥想和心理疏导等,调节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从而降低患者的疼痛感知的敏感性。运动疗法:患者可以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一方面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关节的活动度,使得患者的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减轻疼痛。营养支持:合理的营养摄入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功能和组织修复功能。例如,可以食用蛋白质,蛋白质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可以食用ω-3脂肪酸,提升抗炎效果;食用维生素C,增强机体的恢复功能。
患者参与疼痛管理。患者需要充分了解和使用0到10分评分尺,以此能够准确描述出疼痛的性质,记录好疼痛的发作时间和导致的因素,这些有效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在服用药物期间观察自身是否产生副作用,如果有不良反应需要及时调整药物。不能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在居家过程中,患者需要记录每日的活动范围和药物使用情况,如果出现了疼痛突然加重、夜间痛醒和肢体麻木等情况,需要立即前往医院进行处理。患者的自我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为二次干预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