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版 科普

抑郁症患者不想动?家属这样做能帮大忙!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四川省资阳市精神病医院 李秋霞

  抑郁症像一场悄无声息的“心灵感冒”,侵袭着不少人的身心健康。不少家属发现,患者仿佛被“定身咒”困住,整天瘫在床上对啥都提不起劲。别急,家属若能掌握以下这些“妙招”,就能为患者点亮康复之路。

  理解“不想动”背后的真相。抑郁症患者不想动可不是懒惰作祟。从神经科学角度讲,大脑里的神经递质像血清素、多巴胺这些“快乐信使”分泌失衡了。就好比一辆汽车,没了足够的燃料自然跑不起来。患者大脑里的“动力系统”出了故障,身体就像被抽走了能量,连简单的起身、洗漱都成了难以逾越的“大山”。而且抑郁症还会引发一系列身体症状,比如浑身酸痛、乏力,就像身体被一层无形的枷锁束缚着。这种身体上的不适,进一步削弱了患者行动的意愿。家属一定要明白,患者不是故意“摆烂”,而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家属行动指南:从细节处给予支持。(一)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①打造整洁有序的空间。家属可以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物品摆放整齐,让患者身处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中。比如,定期打扫房间,把不常用的东西收纳起来,让空间显得宽敞明亮。这就像给患者的心灵“打扫卫生”,能让他们感到放松和安心。②调节适宜的光线和温度。光线和温度对人的情绪有很大影响。白天,尽量让阳光充足地照进房间,阳光中的维生素D有助于提升情绪。晚上,选择柔和的灯光,避免过于刺眼。同时,保持室内温度适宜,既不过热也不过冷,让患者感觉舒适自在。这就像给患者营造了一个“情绪避风港”,能让他们在温暖的环境中慢慢恢复元气。(二)鼓励患者适度运动。①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家属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他们的运动方式。比如,对于体力较弱的患者,可以从散步开始,每天陪他们在小区里走一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对于有一定体力的患者,可以尝试瑜伽、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帮助他们放松身心,调节呼吸。运动就像给大脑注入了一股“活力清泉”,能促进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②设定合理的运动目标。不要一开始就给患者设定过高的运动目标,以免让他们产生压力和抵触情绪。可以从短时间、低强度的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和强度。比如,第一天散步10分钟,第二天增加到15分钟,循序渐进。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要给予患者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三)关注患者的饮食健康。①保证营养均衡。家属要为患者准备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比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瘦肉、鱼类等。这些食物就像身体的“能量补给站”,能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营养,增强他们的免疫力。②避免刺激性食物。一些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辛辣食物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情绪。家属要尽量避免让患者食用这些食物,尤其是在晚上。同时,要控制患者的糖分摄入,过多的糖分会导致血糖波动,影响情绪稳定。这就像给患者的饮食“设了一道防线”,避免不良食物对他们的身体和情绪造成负面影响。

  给予情感支持:倾听与陪伴。(一)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抑郁症患者内心痛苦困惑,急需倾诉。家属需耐心聆听,不随意打断、不急于给建议,让患者畅所欲言,释放压力。毕竟,患者此刻更需要倾听者,而非说教者。(二)给予温暖的陪伴。陪伴意义深远。家属应尽量多陪在患者身旁,一同看电视、听音乐、聊天等。每周固定时间做患者喜欢之事,既增进亲情或夫妻情,又让患者感受生活乐趣与家人支持。

  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或许漫长而艰难,但家属的关爱和支持就像一盏明灯,能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只要家属用心去做,从生活的点滴细节入手,给予患者全方位的支持和关爱,相信患者一定能战胜抑郁症,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