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盼着孩子能健康成长,但有一种叫“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疾病,会损伤运动神经,让孩子慢慢失去肌肉力量。而其早期信号常被误以为是“发育慢”,错过干预黄金期。SMA的早期迹象并不难发现,关键看孩子运动发育是否落后。以下内容就是想帮家长们读懂SMA的早期信号,早一点发现、早一步就医,就能为孩子争取更多可能。
SMA是什么?SMA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问题出在脊髓里的运动神经细胞,这些细胞一旦受损,就无法给肌肉传递发力信号,孩子会慢慢出现没力气的表现。它不是突然发作的,症状会随着神经细胞损伤加重逐渐显现。但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就能帮孩子尽量保留肌肉功能,让后续成长少受影响,这也是我们要了解它的关键原因。
家长最该警惕的4类早期症状。①大运动发育迟缓。大运动发育有规律,若孩子明显落后同龄娃,别总说“再等等”,3个月时不会主动抬头,趴着时脑袋软塌塌,撑不住头部重量;6个月时不会翻身,扶着腋下想帮他站立,腿却没力气蹬,连短暂支撑都做不到;1岁时还不会爬,更别提独站、独走,动作比身边小朋友慢一大截——这些都不是发育晚,可能是SMA的早期提醒。②肌肉无力。平时抱孩子、换衣服时,能明显感觉到孩子肌肉力量不足,抱在怀里时孩子身体软没力气,不会主动蜷缩着贴近家长;穿衣服时,胳膊、腿伸展或弯曲都没力气,帮他抬胳膊穿袖子,几乎感觉不到抵抗,不像普通孩子会偶尔“较劲”;就算拿着玩具逗他,他也没力气抓握太久,很快就会松开。③姿势异常。孩子的姿势能反映肌肉协调力,若出现这些异常别忽视,比如平躺时双腿总分开,像“青蛙腿”一样,膝盖没法自然并拢;坐着时身体会不自觉前倾,得靠手撑着才能坐稳,没法挺直腰背;哭或笑时,面部表情不生动,嘴角没力气上扬,还可能频繁流口水,这都是肌肉无力影响姿势的表现。④呼吸、喂养不易察觉的异常表现。这类症状很隐蔽,容易被当成“喂养习惯问题”,但其实是身体在“报警”,喂奶时,孩子吸吮力度弱,吃几口就停下来喘气,还总呛奶、吐奶,一顿奶要喂很久,比同龄孩子多花一倍时间;平静时能听到孩子呼吸声粗重,偶尔吸气时头会跟着轻轻晃动;哭完后,别的孩子很快能平复呼吸,他却要喘好一会儿才能平稳,这些细微异常,一定要记在心里。
发现症状后家长该做什么?要是真发现孩子有上面说的这些情况,家长别慌、别瞎琢磨,按这个流程做,心里能更踏实,也能给孩子争取时间。①先把能证明情况的“证据”记下来。拿手机拍拍孩子尝试抬头、翻身的样子,喂奶时呛咳或没力气吸吮的画面也录下来,记得在视频里标好宝宝多大了,比如“宝宝刚满6个月,还是翻不过身”。这些真实的画面,比咱们光用嘴跟医生描述“孩子好像不会翻身”要清楚得多,能帮医生更快抓住关键,少走确诊的弯路。②就赶紧带孩子去看医生别拖延。挂号就挂儿科或者更专业的儿童神经科。见到医生时,别只笼统说“孩子发育慢”,要把自己观察到的细节说透,比如“孩子都3个月了,自己抬不起头”“抱他的时候,感觉身体软乎乎的没力气”“喂奶总呛,一顿要喂好久”……说得越具体医生越能精准排查,少耽误时间。③好好配合医生做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做基因检测,这是确诊SMA的“金标准”,也可能会安排肌电图。家长别觉得检查麻烦就犹豫,早一天明确结果,就能早一天给孩子定好干预方案。
总而言之,SMA是一种可致死致残,危及全身多系统的进行性罕见神经疾病,随着疾病修正治疗药物的问世,已经不是无法应对的疾病,怕的是家长把早期信号当成“小事”,错过最佳干预时机。那些“发育慢一点”“偶尔呛奶”的背后,可能是孩子在努力发出求助信号。作为家长,应多一分细心,多一分了解,就能早一点帮孩子抓住机会,让他们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