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版 科普

健康提醒:更年期综合征还会影响骨骼和心脏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滨州市人民医院 陈建梅

  提到更年期,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情绪波动、易怒失眠,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雌激素对骨骼代谢、心血管健康有着关键调控作用,激素水平的骤降会让骨骼和心脏面临“隐形风险”,如骨质疏松、高血压、冠心病等问题的发生率显著上升。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女性对更年期综合征存在认知误区。本文结合临床常见问题,拆解更年期综合征的隐藏影响,澄清认知误区,提供科学应对方案,帮助女性平稳度过这一特殊阶段。

  不止情绪失控:更年期的“隐形健康威胁”藏在骨骼里。很多女性不知道,雌激素是骨骼的“保护者”,它能促进钙吸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维持骨骼密度稳定。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这种“保护屏障”被打破,骨骼代谢失衡,骨量开始快速流失,尤其绝经后前5年,每年骨量流失率达2%到3%,远高于男性和年轻女性。初期骨骼变化可能毫无症状,但随着骨量持续减少,会逐渐出现腰背酸痛、关节僵硬,甚至轻微碰撞就易骨折,其中脊柱、髋部、手腕是高发部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除了骨量流失,更年期女性还可能出现肌肉量减少、肌力下降,进一步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这一过程往往“悄无声息”,很多人直到体检发现骨质疏松,或意外骨折后才重视,但此时骨骼损伤已不可逆。需要注意的是,骨骼健康的影响不仅限于更年期,若年轻时未做好骨量储备,更年期后骨质疏松的发病年龄会提前、病情会更严重。因此,更年期对骨骼的影响绝非“小问题”,而是需要提前干预、长期管理的健康重点,不能等到出现疼痛或骨折才补救。

  雌激素下降伤“心”:心血管疾病风险悄然上升。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同样具有保护作用,它能改善血管弹性、调节血脂代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这种保护作用减弱,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会明显增加,且发病年龄提前。临床数据显示,女性绝经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率大幅上升,逐渐接近男性水平,成为威胁更年期女性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更年期心血管系统的异常表现可能不典型,除了常见的胸闷、心慌、头晕,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肢体麻木、记忆力下降等,容易与更年期疲劳、情绪问题混淆,被忽视或误判。例如,部分女性会将胸闷、气短归咎于“心情不好”,延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此外,更年期女性的血脂代谢会发生变化,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降低,进一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此,更年期不仅要关注情绪,更要警惕心血管系统的“求救信号”,做好血压、血脂等指标的定期监测。

  情绪波动背后:那些易被忽视的典型症状。情绪波动是更年期综合征最广为人知的表现,本质上与雌激素下降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分泌有关,常见症状包括烦躁易怒、焦虑不安、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但除了这些明显的情绪问题,更年期还有很多易被忽视的典型症状,需要全面识别。血管舒缩症状是更年期的标志性表现之一,如潮热、盗汗,突然感到一阵热浪从胸部涌向面部和颈部,皮肤发红、出汗,随后又出现畏寒,尤其夜间盗汗会严重影响睡眠,形成“失眠——疲劳——情绪差”的恶性循环;生殖系统变化表现为月经紊乱(周期不规律、经量多少不一)、阴道干涩、性欲减退等,部分女性会因害羞或觉得“正常”而不愿提及,却不知这些症状会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增加妇科感染的风险。此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关节疼痛、胃肠功能紊乱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叠加在一起,会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需要注意的是,每位女性的更年期症状表现、持续时间都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女性症状轻微,持续1到2年就会缓解,有的则会持续5到10年,严重影响生活。因此,不能将这些症状简单归为“年纪大了”,而应正视其对身心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