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版 科普

吃素≠健康!关注营养失衡预警

□容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倩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吃素更健康”“素食能排毒”“肉食是疾病根源”——这些观念在健康饮食潮流中广为流传,还催生出纯素、蛋奶素、弹性素食等多样化饮食模式。然而,长期严格素食者中,部分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缺乏,可能因营养失衡引发贫血、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问题。本文将从营养学角度解析素食的潜在风险,并提供科学搭配方案。

  素食的“营养陷阱”:三大核心营养素易缺失。(一)优质蛋白质:植物蛋白的“互补原则”。动物蛋白(如肉、蛋、奶)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且比例接近人体需求,被称为“完全蛋白”。而大多数植物蛋白(如普通豆类、谷物)中,某些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若仅依赖单一植物蛋白来源,可能影响蛋白质利用效率。例如,长期以大米为主食且缺乏豆类搭配的素食者,可能因赖氨酸摄入不足影响蛋白质合成。(二)维生素B12:植物界的“天然缺乏”。维生素B12是神经系统和红细胞生成的关键营养素,其天然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物。严格素食者(如纯素者)若不通过强化食品或补充剂额外补充,可能在数年后出现维生素B12缺乏,表现为疲劳、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严重时可引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神经系统损害。(三)铁与锌:植物性来源的“吸收挑战”。植物中的铁(非血红素铁)吸收率通常低于动物铁(血红素铁),且其吸收易受植酸、草酸等膳食因素抑制。例如,菠菜中的铁含量虽高,但吸收率受其草酸含量影响。锌在植物性食物中的吸收同样受植酸干扰,长期素食者需注意锌的足量摄入,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味觉减退、伤口愈合缓慢等问题。

  素食的潜在健康风险:从短期不适到长期影响。(一)短期影响:能量与代谢波动。部分植物性食物热量密度较低,严格素食者若未注意能量摄入,可能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此外,部分素食者若过度依赖精制碳水(如白米、白面),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较大。(二)长期影响:器官功能维护。①骨骼健康:维生素D和钙对骨骼至关重要。长期素食者若维生素D水平不足(因膳食缺乏或日照不足),且钙摄入不充分,可能影响骨健康。②神经系统:维生素B12缺乏会损害神经系统,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感觉异常等症状。③生殖系统:女性长期素食若铁摄入不足可能增加贫血风险;锌摄入不足可能影响男性的生殖健康。

  科学素食:四大原则规避营养风险。(一)食物多样化:覆盖全营养谱。每日摄入多种食物,确保各类营养素均衡搭配。①谷薯类:全谷物(燕麦、糙米)提供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②豆类与坚果:大豆及其制品(豆腐、豆浆)提供优质蛋白,坚果(核桃、杏仁)补充不饱和脂肪酸;③蔬菜与菌藻:深色蔬菜(菠菜、紫甘蓝)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菌藻类(香菇、海带)提供微量元素;④水果与发酵食品:水果补充维生素C,发酵豆制品可提供其他有益营养素。(二)关键营养素强化补充。①维生素B12:纯素者需通过强化食品或补充剂获取;②铁:搭配维生素C(如青椒、柑橘)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避免与咖啡、茶同时摄入;③钙:选择高钙植物(如芝麻、芥蓝),或饮用强化钙的植物奶;④欧米伽-3脂肪酸:通过亚麻籽、奇亚籽等植物来源获取。(三)烹饪方式优化:提高营养利用率。①浸泡与发芽:豆类、谷物浸泡或发芽可降低植酸含量;②发酵处理:发酵可提高某些营养素的生物利用率;③合理烹饪:采用蒸、煮等方式减少维生素损失。(四)定期监测与调整。素食者可定期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关注血常规、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12等指标。若出现疲劳、皮肤苍白等信号,应及时调整饮食或咨询专业人员。

  素食本身并非“健康陷阱”,但若忽视营养均衡,可能带来健康风险。真正的健康饮食应关注食物多样性、营养密度和个体需求。唯有科学搭配、动态调整,才能让饮食真正支持健康。记住:吃素≠健康,营养均衡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