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版 科普

孕期不适不用慌:从孕吐到失眠全缓解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余坪镇卫生院 李灿芬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孕期不适是多数准妈妈都会经历的生理过程。《中华妇产科杂志》临床调研显示,82%的孕妇在孕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其中孕吐发生率为60%到80%,水肿出现率约50%,失眠困扰着45%的孕妇。我国《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明确,针对孕吐、水肿、失眠等常见不适,需结合孕妇身体状况给出安全、易操作的应对方案,帮助准妈妈平稳度过孕期。

  孕吐:吃对方法,减轻“孕期反应第一关”。孕吐多在孕6周左右出现,孕12周后逐渐缓解,严重时可能影响进食,需通过饮食调整与生活习惯改善缓解。①饮食调整:少食多餐,避开“触发食物”。早餐可选择苏打饼干、馒头等易消化碳水,避免空腹;正餐以清蒸鱼、蔬菜粥等清淡少油食物为主,减少辛辣、油腻及气味浓烈食物;两餐之间可加餐,如苹果、香蕉、原味酸奶,既能补充能量,又能避免过度饥饿引发孕吐。此外,饭后不要立即躺下,可缓慢散步10到15分钟,帮助消化,减少胃食管反流导致的恶心感。②生活细节:缓解不适有“小技巧”。孕吐时可尝试闻柠檬、橙子等清新气味,或含一小块生姜片(若对生姜无不适),研究显示这类气味能刺激嗅觉神经,减轻恶心感;避免接触油烟、香水等刺激性气味,做饭时可使用油烟机或让家人代劳;若孕吐严重,出现一天呕吐超3次、无法进食进水的情况,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B6或进行静脉补液,避免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水肿:科学护理,告别“孕期肿泡泡”。孕期水肿多发生在孕中晚期,以下肢水肿最常见,主要因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可通过体位调整与局部护理缓解。①体位与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是关键。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站立时可每隔30分钟踮脚尖、活动脚踝,或缓慢走动;坐着时在脚下垫一个小凳子,抬高下肢,帮助血液回流;睡前可平躺,将双腿靠在墙上(与身体呈90°),保持15到20分钟,减轻下肢水肿。此外,每天可进行温和的运动,如孕妇瑜伽、散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行走,以免加重水肿。②饮食与护理:辅助缓解水肿不适。饮食上,建议多吃鸡蛋、牛奶、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液渗出;严格控盐,每日不超过5克,少吃咸菜、腌制品。护理时,每天用38℃温水泡脚10到15分钟,擦干时动作轻柔;选宽松鞋袜,避免脚踝受压。若水肿快速蔓延至大腿、腹部,或伴有血压升高、蛋白尿,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需立即就医。

  失眠:调整作息,睡好“孕期养胎关键觉”。孕期失眠多与激素变化、子宫增大导致的不适(如腰酸、尿频)有关,需通过作息调整与睡眠环境改善提升睡眠质量。①作息规律:建立“孕期生物钟”。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与起床,即使周末也不要打乱作息,帮助身体形成规律的睡眠节律;白天午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避免过长午睡影响夜间睡眠;傍晚后减少咖啡因摄入,如咖啡、浓茶、巧克力,这类食物会兴奋神经,导致入睡困难。②睡眠环境与姿势:打造“舒适睡眠条件”。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调至22℃到25℃,搭配遮光窗帘、耳塞。睡眠姿势选择左侧卧位,借助孕妇枕垫腰,两腿间夹小枕头,缓解腰背与腹部不适。若尿频影响睡眠,睡前2小时少喝水、忌大量汤水,确保白天饮水充足。长期失眠建议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调节或使用安全助眠方式,切忌自行服用安眠药。

  孕期不适:科学应对,平稳度过特殊时期。孕期孕吐、水肿、失眠等不适虽常见,但并非“无法可解”。通过饮食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等安全易操作的方法,多数不适都能有效缓解;若不适严重或伴随异常症状,及时就医是关键,切勿自行用药或盲目忍受。此外,家人的陪伴与支持也很重要。孕期是特殊且珍贵的阶段,准妈妈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就能在呵护自身健康的同时安心期待宝宝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