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一到秋冬就会咳嗽不止,痰多、气短,常常拖成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让人日子过得很辛苦,吃饭走路都容易气促,夜里也常常被咳醒。西医的治疗方法比较明确,比如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用抗生素对付反复感染、配合止咳祛痰的药物,这些手段见效快,能在急性发作时把症状压下去。但很多人会发现,药停了没多久,咳嗽、痰多的问题又卷土重来。
慢性支气管炎是个反复发作、病程很长的病,西药的“对症下药”只能解一时之急,很难从根源上改善身体状况。中医讲“虚实寒热”,注重调理体质,把脾肺功能慢慢扶起来。有人咳嗽痰多清稀,中医认为是寒湿困肺;有人痰黄稠厚,可能是热邪内盛。辨证后再用草药,不是单纯压制症状,而是调节体内的环境。这样西医药物把急症稳住,中医调养把根基夯实,两者结合就有了“一急一缓”的配合。
很多病人有这样的感受,吃消炎药咳嗽能停一阵子,但胃口不好、抵抗力低的老毛病还是老样子,一受凉或遇到雾霾天就又开始咳嗽。但是加了中药调理以后,整个人的身体耐受力提高了,发作次数少了,咳嗽痰多的情况也慢慢减轻了。这种改变不像吃西药那样马上见效,但是能让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慢变好。
另外,慢性支气管炎常伴发气道炎症持续存在,气道壁慢慢变厚,支气管反应性变强。西药中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可以控制炎症,缓解气道痉挛。但是长期服用易产生副作用。而加入中医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大剂量西药的依赖,从而减少副作用。常用的一些止咳平喘中药方剂,多为平和之品,不像激素那样伤骨伤阴,让长期治疗更安全。
再从康复角度看,中医主张日常调护,饮食清淡,戒烟限酒,因人而异选运动。很多老人坚持针灸、推拿、穴位贴敷,发现咳嗽减轻,痰也更好咳出。这些方法在西医那里不多见,却给了病人一种额外的支持。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程长,患者要有耐心、有信心。这些传统办法让人感觉是在参与治疗,不全靠药片。
还有一个现实状况,慢性支气管炎大多发生在中老年群体身上,这一类人常常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西药之间相互作用时,有时候会比较繁杂,不小心就给肝肾带来负担,中药调理期间注重协调,医生会选些温和的方药,顾及多个脏腑,这样就能让病人在治疗慢支时,其他的慢性病也能照顾到,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大优点。
临床上也发现,中西医结合能明显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次数,缩短病程。很多医院在住院部就有这样的联合方案,比如先用西药抗生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控制感染和呼吸困难,再用中药汤剂来帮助排痰、调理脾胃。病人出院后还继续服用一些扶正的中药,发作间隔慢慢变长,复发率也降低了。这种方式比单纯西药治疗更容易让患者摆脱“反复住院”的怪圈。
从医学角度来说,西医注重病原学和病理学,找出引发病变的具体原因后再对症下药;中医看重人体整体的平衡和内外环境的协调,慢性支气管炎既有感染、炎症等病理变化,又有体质虚弱、环境刺激等原因。中西医结合正好把这两方面兼顾到,就像一个人修房子,西医解决的是漏雨的地方,中医关心的是地基是否稳固。两者结合,房子才稳固。
病人也觉得,中医结合西医的这个办法,让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围着“吃药止咳”转,而是慢慢变成了“少发病,能健康生活”。长期生病的人心里头有块石头落地的感觉,病没那么重了,日子过得舒服些,治疗起来也更愿意配合医生。
总的说来,慢性支气管炎这个病,影响面大,容易反复发作,单靠某一方面的治疗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西医的强项是迅速控制急症,中医的强项是调节体质、防止复发,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既能快又能稳。这样病人在急性期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在缓解期也能够得到长期的支持,慢慢地让发作的次数和程度减少。对于一个要与慢性病长期相伴的人来说,这就是最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