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版 科普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为什么医生更看重后者?

□临沂市妇幼保健院 杨向荣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在糖尿病诊疗中,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两个核心检测指标。很多患者疑惑,明明每次复诊都会测血糖,医生却总把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放在首位,将其称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其实,相比于血糖的“瞬时快照”,糖化血红蛋白更像“长期录像”,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血糖控制的真实水平。

  两者到底测的是什么?(一)血糖是反映某一时刻的即时状态。我们常说的血糖,指的是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通常检测空腹血糖(禁食8到12小时后)、餐后2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它就像给血糖拍了一张“快照”,只记录检测瞬间的数值。比如早上空腹测血糖为5.6mmol/L,仅代表此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正常;但这无法说明昨天晚餐后血糖是否飙升,也不能反映上周、上月的血糖波动情况。此外,血糖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性极大,如饮食、运动、情绪、睡眠甚至单次检测误差,都可能导致数值波动。(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2到3个月的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形成的稳定化合物,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一旦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就会一直存在直到红细胞凋亡。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能客观反映过去2到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相当于给血糖控制情况拍了一段“长期录像”。

  医生更看重糖化血红蛋白的3个核心原因。(一)规避偶然误差,反映真实控制水平。糖尿病管理的核心是“长期平稳控糖”,而非单次血糖达标。很多患者会陷入“单次血糖正常就放心”的误区,比如某次空腹血糖6.0mmol/L(正常范围),但可能忽略了近一个月来多次餐后血糖超过10.0mmol/L(超标)。此时,单次血糖的“好结果”只是偶然,而糖化血红蛋白能整合这段时间的血糖数据,暴露真实的控制漏洞。(二)不受短期因素干扰,检测更便捷。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无需空腹,也不受饮食、运动、情绪等短期因素影响。患者可以在任意时间抽血,无需刻意准备,检测结果的稳定性更高。对于工作繁忙、经常忘记按时监测血糖的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更是省心指标,即便无法每天记录血糖,定期检测HbA1c也能让医生掌握核心情况。(三)预测并发症风险,指导治疗调整。糖尿病的危害不在于血糖本身,而在于长期高血糖引发的并发症。临床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与并发症风险直接相关,医生通过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相比之下,血糖检测只能反映短期效果,难以作为长期治疗调整的核心依据。

  两者并非对立,联合监测才是最优解。需要强调的是,医生重视糖化血红蛋白,并不意味着血糖检测毫无意义。事实上,两者是“互补关系”,联合监测才能实现精准控糖。糖化血红蛋白的优势是“看长期”,但无法反映血糖的波动幅度和低血糖风险,这就需要通过日常血糖监测(如空腹、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来捕捉这些波动,调整方案以避免极端血糖事件。因此,正确的监测逻辑是用糖化血红蛋白把握长期控制趋势,用血糖检测优化短期血糖波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建议定期检测HbA1c,同时结合日常血糖记录,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和用药方案。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常见误区。(一)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就一定没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2到3个月的平均血糖,若患者近期出现血糖急剧升高(如突发糖尿病),可能因时间较短,HbA1c尚未明显升高。因此,诊断糖尿病时,医生会结合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HbA1c综合判断,不能仅凭单一指标下结论。(二)糖化血红蛋白越低越好。对于老年人、体质虚弱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过度追求低HbA1c可能会增加低血糖风险,而严重低血糖的危害不亚于高血糖。

  总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一个看“当下”,一个看“长期”。对于患者而言,理解两者的区别,既不忽视日常血糖监测,也重视定期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才能在控糖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