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肠道就像是一段蜿蜒曲折的“加工厂”,负责吸收营养、排出废物。然而在这段旅程中,肠壁黏膜有时会冒出一些多余的“小肉疙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肠息肉。它们大多沉默无声,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尤其是与肠道中的恶性肿瘤“结肠癌”和“直肠癌”有着异常亲密的关系。了解它、管理它、解决它,是现代人守护肠道健康的必修课。
什么是结肠息肉:为何肠道里会长出“小肉疙瘩”?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遗传因素:与生俱来的“风险代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林奇综合征(LynchSyndrome)、家族史。②年龄与性别:自然规律所致,无法为我们所控制的因素。年龄是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40岁以后,一定要常规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尤其是应酬比较多的男性人群。③炎症刺激:“土壤”环境的恶化。④生活方式与饮食:可掌控的“后天因素”。
息肉的“善恶之分”:认识不同类型。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识别其类型至关重要。①腺瘤性息肉:需要重点关注的“坏分子”:约占所有息肉的70%。②锯齿状息肉:善于“伪装”的潜在威胁。③增生性息肉:通常“人畜无害”。④判断息肉风险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讲,息肉的最大径越大、数量越多、病理显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风险就越高。
发现即切除:主流治疗方法与前沿进展。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息肉的金标准。在检查过程中直接切除,这是一种快刀斩乱麻的极佳方法,也是目前对于息肉治疗的主流方式方法。①内镜下切除术:微创且彻底,最主要的治疗方法。②外科手术:最后的防线。注意,切除后并非一劳永逸:息肉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切除后必须根据医嘱进行定期复查肠镜,这是预防结直肠癌最关键的一环。
构筑肠道防线。①高举“纤维”大旗。确保每日摄入足量的膳食纤维(25到30克),多吃全谷物(燕麦、糙米、藜麦)、豆类、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和水果。②优选蛋白质来源。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用鱼肉、禽肉、豆制品等作为替代。③补充“守护营养素”。钙与维生素D:研究表明,多喝牛奶、晒太阳是很好的补充方式;叶酸:对维持DNA稳定性至关重要。④拥抱“地中海饮食”。这种饮食模式,被广泛证实对心血管和肠道健康均有益。⑤维持健康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到23.9的理想范围内。⑥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代谢。⑦果断戒烟限酒。彻底戒烟,严格限制酒精摄入。
结肠息肉并非不可防控。通过先进的医疗技术,我们拥有了根除它的利器;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完全有能力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请记住,一次及时的结肠镜检查,胜过一切事后的补救。建议一般风险人群从40岁开始进行结肠癌筛查,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更应提前。主动管理肠道健康,就是为自己投资一个无“息肉”困扰的安心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