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版 科普

科学应对更安心:乳腺癌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全攻略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临沂市肿瘤医院 吴柯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药物治疗作为核心手段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贯穿乳腺癌治疗的全过程。这些药物在发挥抗肿瘤作用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但针对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可以进行必要的预处理、检查或监测,同时针对性的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化疗不良反应需重点防控。恶心呕吐是患者最直观的反应,环磷酰胺联合蒽环类等常用化疗方案均有高度致吐风险。预防是关键,医生会制定止吐方案,患者可通过少食多餐、控制食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等优化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音乐疗法、认知转移来协助减轻恶心呕吐,若仍呕吐可更换止吐药。

  骨髓抑制影响化疗效果,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用药后10到14天可能达低谷,3到4周可恢复。医生会根据化疗方案、患者的危险因素、治疗目的、给药剂量强度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常用的为长效升白针,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为保证治疗的持续性,出院后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如有血象下降,应及时治疗。

  蒽环类化疗药可能引发不可逆心脏毒性,累积剂量是主要诱因,重点在于早期监测和积极预防,须严格控制累积剂量。既往有心血管疾病、接受过胸部放疗或年龄超65岁的患者风险更高,用药前需完成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右雷佐生是唯一有循证依据的预防药物,出现心脏症状立即就医。

  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较温和,但长期用药需警惕。他莫昔芬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患者可能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可以通过控制体重、健康低脂饮食、规律锻炼等健康行为积极预防。用药期间需每年做一次妇科检查,绝经后或阴道不规则流血时增加监测频率,有血栓病史者禁用,出现小腿胀痛、视觉障碍、阴道出血、阴道流液等需警惕。

  来曲唑等芳香化酶抑制剂常用于绝经后患者,绝经前需联合卵巢功能抑制治疗,易引发骨质疏松、关节疼痛、血脂异常、一些围绝经期症状,如潮热、阴道症状。用药前需检测骨密度基线,每6个月复查一次,骨质疏松者可使用双膦酸盐,骨质量减低者补充维生素D和钙片,同时控制血压血脂、适度运动。

  靶向治疗安全性较高,需针对性监测。曲妥珠单抗等单克隆抗体、恩美曲妥珠单抗等抗体药物偶联物需关注特殊反应:前者可能影响心脏,用药前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用药期间每3个月监测一次;后者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需定期监测,必要时停药或减量。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拉帕替尼、吡咯替尼等,腹泻是常见不良反应,建议止泻药洛哌丁胺在第一次发生大便性状改变时就应使用,同时注意补充水分、电解质,改变饮食。奈拉替尼可按说明书预防。这类药物还可能引发肝功能异常,用药前做基线检查,每4到6周监测肝功能,避免与西柚汁或CYP3A4抑制剂同用。皮肤毒性方面,皮疹、手足综合征较常见,避免碱性肥皂刺激、做好防晒保湿,避免抓挠,穿着柔软,避免手足局部摩擦,注意保暖,避免重力劳动。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在首个周期出现且可逆,每个周期开始时监测血常规,必要时推迟用药或减量,不推荐常规使用GCSF预防。腹泻也较常见,建议一旦出现稀便即开始洛哌丁胺止泻治疗,止泻后12小时停药,高风险人群可减量预防。皮疹、脱发等可通过防晒、温和护理及局部用药缓解,必要时调整剂量。

  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核心是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面对药物不良反应无需过度恐慌。通过治疗前充分评估、治疗中合理预防、全程加强监测、出现不适及时干预,大多数患者都能耐受长期治疗,在控制病情的同时保持较好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