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版 科普

产后抑郁的肝郁肾虚本质:从“三冲”危证到疏肝固肾安神法

□柳州市工人医院 刘晶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刚成为妈妈的王女士最近陷入痛苦:孩子哭闹时莫名烦躁,夜深人静时忍不住流泪甚至对宝宝产生疏离感。这种“情绪问题”可能是产后抑郁的信号。中医虽无“产后抑郁”之名,但《金匮要略》记载的产后“三冲”危证描述产后气血逆乱引发的烦躁、喘憋、呕吐等症状,与现代产后抑郁核心病机高度契合。

  产后抑郁不只是“想不开”:从“三冲”理论看深层病机。(一)冲脉逆乱是“导火索”。冲脉为“血海”,孕期气血充盛养胎,产后骤虚致“气逆”或“瘀滞”。①气逆型:产后失血致“气无所依”,逆而上冲,引发心烦失眠、头晕头痛(类似“冲心”轻证);②瘀滞型:恶露不畅,瘀血阻滞冲脉,气机郁遏,表现为情绪低落、胸部憋闷(接近“冲肺”初期)。现代医学观察到,产后雌孕激素骤降影响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分泌,与中医“冲脉逆乱致情志失常”异曲同工。(二)肝郁是“放大器”。产后角色转变、睡眠剥夺、哺乳压力易致“肝气郁结”。①情绪层面:疏泄失常导致情绪压抑、敏感易怒;②躯体层面:影响脾胃运化,出现食欲不振、便秘(类似“冲胃”轻证),形成“情绪差——吃不下——更虚弱”的恶性循环。(三)肾虚是“本底因”。分娩“耗气伤血”累及肾精,肾主“封藏”失司。①精神层面:肾精不足无法濡养心神,表现为疲惫乏力、莫名恐惧;②身体层面:腰膝酸软、夜间盗汗,进一步加重情绪低落。产后抑郁是“冲脉失和”的气机之乱、“肝郁”的情绪之结、“肾虚”的本底之虚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心态不好”。

  三步疗法:通冲、疏肝、固肾,重建身心平衡。(一)第一步:通冲脉,降逆安神(适用于急性期烦躁失眠)。①膻中穴按揉。方法:仰卧,手掌大鱼际顺时针按揉两乳头连线中点,每次5分钟,每日3次;功效:宽胸理气、降逆止冲,缓解心悸胸闷,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②生姜片贴涌泉。方法:生姜切片贴双侧足心凹陷处,胶布固定,睡前贴晨起取;功效:引火归元,缓解烦躁失眠、头晕头痛,适合虚火上冲型抑郁。③山楂红糖饮。配方:山楂15g(炒炭)、红糖20g,煮水代茶;功效:活血化瘀通冲,改善恶露不畅、小腹胀痛。(二)第二步:解肝郁,调畅气机(适用于情绪低落、易怒期)。①交泰丸敷脐。配方:黄连6g、肉桂3g研末,米醋调糊填肚脐,纱布固定,每晚贴敷;功效:交通心肾,缓解肝郁化火导致的烦躁失眠,避免口服药物影响哺乳。②太冲穴刮痧。方法:牛角板蘸橄榄油,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向脚趾刮拭,每侧30次,每周2次;功效:改善情绪低落、乳房胀痛,配合深呼吸释放压抑情绪。③玫瑰花佛手茶。配方:玫瑰花10g、佛手5g,沸水冲泡代茶;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和中,适合日常情绪调节。(三)第三步:滋肾精,固本安神(适用于恢复期疲惫乏力)。①黑芝麻核桃粥。配方:黑芝麻20g、核桃15g、粳米50g煮粥,每日1次;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改善神经递质合成,增强抗压能力。②肾俞穴艾灸。方法:温和灸第2腰椎旁开1.5寸,每次10分钟,每周3次(恶露净后);功效:温补肾精,缓解腰膝酸软、夜间盗汗,增强身体耐力。③“提肛呼吸”法。方法:吸气时收紧肛门(如憋尿状),呼气放松,每次10组,每日3次;功效:固肾调神,增强盆底肌,调节心神。

  避坑指南:这些“好心”可能加重抑郁。(一)“别想太多”的无效安慰:不如说“我看到你很难受,需要我做什么?”。(二)过度进补“大补汤”:产后初期脾胃虚弱,过早服用人参、鹿茸易致腹胀烦躁,应“先清后补”。(三)忽视“隐形抑郁”:沉默寡言、拒绝哺乳也是抑郁表现,需及时干预。(四)过早要求“完美妈妈”:强迫纯母乳喂养、时刻陪娃会加重肝郁,偶尔用奶粉、请家人代劳可减少压力。

  总之,产后抑郁不是矫情,而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当冲脉通畅、肝气舒展、肾精充盈,新妈妈自然能走出阴霾,拥抱生命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