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版 科普

患系统性红斑狼疮规范治疗后能正常生活吗?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广安市人民医院 陈利华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以来在公众认知中常被贴上“不治之症”的标签,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随着现代风湿病学的快速发展,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且不符合当前的医学现实。虽然目前该疾病尚不能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个体化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实现长期缓解,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正确认识疾病本质,了解现代治疗策略,是帮助患者走出恐惧、重获高质量生活的关键。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本质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大量针对自身组织和细胞的抗体,进而引发多器官、多系统的慢性炎症损伤。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轻者可能仅出现皮肤红斑、关节疼痛,重者可能危及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疾病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内分泌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意味着每位患者的症状组合、严重程度和病程特点都可能不同,因此必须采取高度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治疗目标不再追求“彻底治愈”,而是转向长期管理:控制疾病活动度,防止器官损伤的发生和进展,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副作用,最终实现与疾病和平共处,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风湿免疫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分层、分阶段的治疗方案。对于仅有皮疹、关节炎等轻微症状的患者,可能仅需使用羟氯喹等抗疟药,辅以非甾体抗炎药对症处理。羟氯喹是狼疮治疗的基石药物,除改善症状外,还具有稳定病情、预防复发的作用。

  当出现重要脏器受累,如狼疮性肾炎、血液系统损害或神经系统症状时,则需要更强有力的治疗。糖皮质激素能够快速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是控制急性期病情的核心药物。为减少激素的长期使用剂量和副作用,医生通常会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霉酚酸酯、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近年来,针对特定免疫环节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也为难治性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所有这些治疗都必须在专科医生的严密监测和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调整或停药。

  药物治疗仅是疾病管理的一部分,成功的长期管理还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全方位的自我保健措施。避免日晒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紫外线是公认的疾病诱发和加重因素。患者应养成全年防晒的习惯,使用高倍数广谱防晒霜,穿戴防晒衣物和宽檐帽。预防感染同样重要,由于疾病本身和部分免疫抑制药物的影响,患者抵抗力可能下降,应注意个人卫生,根据情况接种灭活疫苗。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营养、适度锻炼、充足睡眠和戒烟,有助于增强整体健康水平,减少复发风险。

  心理社会支持在狼疮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面对慢性疾病的挑战,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加入病友支持团体、与家人朋友保持开放沟通,都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育龄期女性的生育问题也需要特别关注。在疾病稳定、医生评估允许的情况下,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成功妊娠和分娩,但这需要产科和风湿科的共同密切监护。

  定期随访监测是确保长期管理成功的基石。即使病情稳定,患者也应按照医嘱定期复查,评估疾病活动度、器官功能及药物副作用。这些常规检查通常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抗双链DNA和补体水平等。通过定期监测,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迹象,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疾病复发和器官损伤的累积。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在过去几十年中已得到显著改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该病的五年存活率不足百分之五十;如今,十年存活率已超过百分之九十。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实现长期带病生存,并且许多人在疾病缓解期可以正常工作、学习、旅行和组建家庭。治疗的目标不仅是延长寿命,更是要保障有意义、有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