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版 科普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病根”

□河南科技大学 朱琳琳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在威胁人类健康的各类疾病中,心血管疾病始终位居高发且高危行列。心肌梗死、脑梗死(俗称“中风”)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因致死致残率高而令人重视,而这些危急重症的发生,大多源于一个共同且进展缓慢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深入了解这一病理过程,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关键意义。

  血管内的病理改变:从损伤到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于动脉血管的一种慢性病理改变。该过程始于高血压、高血糖或吸烟等因素对血管内皮的持续性损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侵入受损内皮并沉积于血管壁,触发局部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转化为泡沫细胞,最终形成脂质坏死核心,并由纤维组织覆盖构成斑块。随着斑块体积增大,血管腔逐渐狭窄,导致血流受限,引发相应组织器官的缺血症状。

  真正的危机: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最危险的环节在于斑块本身可能发生破裂。有些斑块属于“易损斑块”或“不稳定斑块”,其特征是内部脂质核心大而松软,表面的纤维帽却非常薄。在血压骤然升高、血管痉挛等诱因下,这个薄弱的纤维帽极易破裂。斑块一旦破裂,其内部的脂质坏死物质暴露于血液中,身体会立即启动应急凝血机制,迅速在破口处形成血栓(即血凝块)。这个血栓往往体积巨大,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将血管完全堵塞,导致下游组织因断绝血供而发生坏死。若此过程发生在心脏冠状动脉,即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在大脑动脉,即导致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发生在下肢动脉,则可能引发严重坏疽。这正是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致命性事件的典型途径。

  防治之道:重在预防与长期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可以被有效延缓、稳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的病变。防治工作的核心逻辑在于早期干预、持续管理,构筑起以下四道坚实防线。①合理膳食:调整饮食结构是基础。应减少富含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食物的摄入,例如动物油脂、肥肉、油炸食品及各类糕点。相应地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坚果和植物油,有助于维护血脂健康。②规律运动:运动前要根据自身情况先进行科学评估,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步走、慢跑、骑车或游泳。规律运动有助于提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血液循环,控制体重,并减轻炎症反应。③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是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需严格管理“三高”,定期监测指标,遵医嘱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手段将其控制在目标范围内。④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彻底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害血管内皮,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明确危险因素。同时,保持平和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些都有助于为血管健康创造良好的内在环境。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这一过程虽隐匿缓慢,但其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这类严重心脑血管事件,致死致残率极高,是冠心病、脑梗死等多数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绝不能仅依赖症状出现后的被动治疗,早期筛查、风险分层、主动干预才是关键。必须始于当下,将健康管理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对血管的精心呵护,更是为生命健康进行的最具价值的长期投资,只有把血管健康管理做到前面,才能有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