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版 科普

溺水救援:别拖延时间先复苏心肺

□邯郸市第一医院 申利娟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溺水是导致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控水方法(如倒立、拍背)已被证实无效且可能有害,现代急救指南的核心原则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本文将系统阐述溺水后心肺复苏的科学原理、规范操作及常见误区。

  溺水后心肺复苏的科学依据。(一)缺氧的致命性。溺水后,人体面临的核心危机是缺氧。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缺氧4到6分钟即可开始出现神经元损伤,超过10分钟则发生严重、不可逆损伤的风险显著增加。肺部因无法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急剧下降,心脏随之因缺氧而功能受损,最终可能停止搏动。心肺复苏通过人工方式的胸外按压维持最低限度的血液循环,并通过人工呼吸向肺部提供氧气,暂时替代心肺功能,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二)控水法的无效与危害。①延误黄金抢救时间。实施控水操作会占用最宝贵的抢救最初几分钟,而这几分钟对于恢复氧合、防止脑死亡至关重要。②增加误吸风险。控水过程中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并被吸入呼吸道,造成二次阻塞或吸入性肺炎,使情况复杂化。③造成额外伤害。粗暴的控水动作可能对溺水者造成脊柱或其他损伤。因此对无反应、无正常呼吸的溺水者,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无需且不应进行任何形式的控水。

  溺水后心肺复苏的操作规范。(一)救援前准备。①环境安全评估。确保施救环境对施救者本身是安全的,如无继续溺水风险、无电击危险等。②启动应急反应系统。立即拨打本地急救电话(如120),并高声呼救,让周围人群协助或寻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③安全移离水域。非专业救援人员应优先考虑使用延伸物(如竹竿、树枝)、抛送漂浮物(如救生圈、浮板)等方式救援,避免盲目下水;若必须下水,应从背后接近溺水者,确保自身安全。(二)心肺复苏步骤。①判断意识与呼吸。轻拍溺水者双肩,在其双侧耳边大声呼唤。如果其无任何反应立即观察其胸腹部有无起伏,判断有无正常呼吸。不要因判断“微弱的濒死喘息”而延误抢救,若不确定,即视为无正常呼吸。②清理呼吸道与开放气道。迅速将溺水者头偏向一侧,用手指(可包裹纱布或手帕)清除其口鼻中的可见异物,如泥沙、水草、呕吐物。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一只手按压其前额,另一只手手指置于其下颌骨骨性部分,向上抬起,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面。③人工呼吸。对于溺水者,缺氧是首要问题,因此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同等重要。在保持气道开放的前提下,捏紧患者鼻孔。施救者正常吸一口气,用口完全包住患者的口,将气匀速吹入,持续约1秒,同时观察其胸廓是否有抬起。吹气后,松开鼻孔,让气体自然呼出。连续给予2次有效的人工呼吸。④胸外按压。成人及儿童在胸部正中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婴儿为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一横指处。对成人,可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手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对儿童,可用单手或双手掌根(根据体型)。对婴儿,可用两手指(中指和无名指)进行按压。深度与频率上,成人按压深度5到6厘米,频率100到120次/分钟;儿童/婴儿按压深度至少为胸廓厚度的1/3(儿童约5厘米,婴儿约4厘米),频率100到120次/分钟。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施救,均采用30次胸外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的循环。⑤持续复苏与AED使用。持续进行30:2的按压—通气循环,尽量减少中断。每5个循环(约2分钟)重新评估患者呼吸和意识,但检查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果AED到达,立即开启并遵循语音提示操作:擦干患者胸部,粘贴电极片(右胸上部、左胸外侧下部);确保无人接触患者,由AED分析心律;若建议电击,再次确认所有人未接触患者后,按下放电按钮;电击后立即继续心肺复苏,从胸外按压开始。

  溺水救援的常见误区。(一)盲目下水施救。缺乏水上救援训练的人员直接下水,极易被惊慌的溺水者缠抱,导致双双遇险。必须坚持“岸上优先、工具优先、团队优先”的原则。(二)过度强调低温保护作用。虽然低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减缓代谢,对脑组织有潜在保护作用,但这不能成为延迟或放弃心肺复苏的理由。(三)未持续进行评估或过早放弃。心肺复苏需要持续进行,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或有专业急救人员接替,或施救者体力耗尽。不应轻易放弃,尤其是在低温水中溺水的情况下,复苏时间可能需要延长。

  溺水预防。一是学习游泳与水上安全知识,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和水中漂浮、踩水等自救技巧。二是识别并远离危险水域,不独自在无人看守的自然水域游泳,警惕激流、暗流、水温和水深变化。三是正确使用浮具,进行水上活动时务必穿戴合规、合身的救生衣。四是有效看护儿童,做到“近距离、不间断、不分心”,尤其是在水域周围。五是完善安全设施,在危险水域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并配备简单的救生设备。六是加强公共场所监管,游泳馆、海滨浴场等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合格救生员,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溺水救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挽救生命的最关键环节。公众必须摒弃过时且有害的控水法,牢固树立“立即识别、呼叫求助、尽早心肺复苏、快速除颤”的现代急救原则。通过广泛普及规范的心肺复苏技能,加强全社会的水上安全意识与预防措施,我们能够显著提升溺水者的生存机会。预防是第一道防线,而掌握科学的急救技能,则是在意外发生时守护生命的坚实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