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版 科普

健康讲座:老年人如何避开用药不良反应陷阱?

□博兴县人民医院 王文萱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人老了,毛病多,药也跟着多”是不少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共同感受。从降压药、降糖药到降脂药,从治疗关节炎的止痛药到改善睡眠的镇静药,很多老年人每天要服用多种药物。老年人因用药不良反应就医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这种风险并非偶然,既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导致的药物代谢变化有关,也与多药联用引发的相互作用、用药依从性差等问题密切相关。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容易被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从而延误干预时机,引发跌倒、器官损伤等严重后果。

  为什么老年人“药多风险高”?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发生一系列退行性变化,这些变化让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都发生变化。首先,肝脏代谢能力下降,60岁以上老人的肝细胞数量减少,肝药酶活性降低,导致药物分解速度变慢,容易在体内蓄积。其次,肾脏排泄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随年龄增长逐年下降,许多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无法及时排出,浓度升高后易引发中毒。再者,老年人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下降,游离在血液中的活性药物增多,同样剂量下药效增强,不良反应风险也随之上升。更关键的是,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种多药联用的情况极易引发药物相互作用。例如,降压药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联用可能削弱降压效果,还会增加肾损伤风险;他汀类降脂药与某些抗生素联用可能导致肌肉酸痛甚至横纹肌溶解;抗凝血药与银杏叶提取物、阿司匹林联用则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此外,老年人的用药依从性问题也加剧了风险。部分老人因记忆力减退漏服、错服药物,或自行增减剂量;还有些老人轻信偏方、保健品,在医生开具的药物之外擅自添加“补药”,导致用药种类超标,这些行为都让本就脆弱的用药安全防线雪上加霜。

  避开“不良反应陷阱”的实用策略。(一)优先选择复方药,减少药物种类。对需要同时控制多种疾病的老年人,在医生指导下优先选择复方制剂(如降压降糖复方药、降压降脂复方药),可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用药种类。若无法使用复方药,应遵循“小剂量起始”原则,老年人用药剂量通常为成年人的1/2到3/4,根据身体反应逐渐调整,避免一开始就用足剂量,降低不良反应风险。(二)及时停用不必要的药物。建议老年人每3到6个月进行一次“药物重整”,由医生或药师对所有用药进行评估,判断哪些药物是必需的,哪些药物可以减量、停用或替换。例如,老年人失眠若能通过调整作息改善,可尝试停用镇静催眠药;慢性疼痛若能通过物理治疗缓解,可减少止痛药用量。(三)警惕早期不良反应。老年人及家属要熟悉常用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如头晕、嗜睡、出血、水肿、尿量变化、精神异常),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及时记录并就医,不要简单归咎于衰老。就医时明确告知医生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及与用药的关联,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四)规范用药行为。老年人用药应严格遵循医嘱,不要因“感觉无效”就自行加量,或因“担心副作用”就自行减量、停药;也不要轻信广告、偏方或他人推荐,擅自服用保健品或非处方药若对用药有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而非自行决定。(五)借助辅助工具。针对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问题,可使用分药盒(按早中晚分装药物)、手机闹钟(设置服药提醒)、用药日记(记录每次服药时间)等工具,减少漏服、错服的情况。同时,家属应定期检查老人的药物储备,及时补充即将用完的药物,避免因断药导致病情波动。

  总之,老年人用药安全是关乎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药多风险高并非不可规避,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用药的观念,通过与医生、药师的密切配合,做好用药管理,警惕不良反应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