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版 科普

拆解“联合用药”的利弊与注意事项

□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临床药学室 贺佳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抗菌药物联用,不是“1+1=2”的简单叠加,它像一把“双刃剑”:用对了能解决单药搞不定的复杂感染,用错了却可能伤身体、催生耐药菌。今天就从临床视角,跟大家说清抗菌药物联用的“利”与“险”。

  联用的“利”:这些情况,联用很有必要。①增强疗效,搞定“难搞”的感染。有些细菌感染很顽固,单药根本杀不死。比如“细菌性心内膜炎”,医生会联用青霉素和庆大霉素:青霉素负责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庆大霉素趁机钻进细菌内部“搞破坏”,两者协同作用,比单独用一种药效果强很多。还有耐药菌感染,比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很多常用抗菌药物对它无效,这时就需要联用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才能控制感染扩散。②扩大范围,覆盖“混合感染”。有些感染不仅是一种细菌在“捣乱”,比如腹腔感染,可能同时有“需氧菌”和“厌氧菌”。单用药只能杀一种,联用头孢类和甲硝唑,才能全面“清菌”,避免感染反复。另外,遇到“不明原因的严重感染”,医生也会先联用广谱抗菌药物“覆盖可能的致病菌”,等检查结果明确后再调整,这是为了争取治疗时间。③延缓耐药,保护“有效药物”。长期用一种抗菌药物,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细菌很难同时对两种药物“免疫”,能有效减少“超级细菌”的出现。最典型的就是结核病治疗,必须联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药物,就是为了避免结核菌快速耐药。

  联用的“险”:盲目联用危害大,这些风险要警惕。①伤肝伤肾,加重器官负担。多数抗菌药物要靠肝脏或肾脏代谢,联用会让器官“加班干活”,增加负担。②破坏肠道菌群,引发“二重感染”。肠道里有很多“有益菌”,抗菌药物在杀“有害菌”的同时,也会误杀“有益菌”。联用药物覆盖面更广,肠道菌群失衡更严重,容易让“条件致病菌”趁机繁殖,导致腹泻、鹅口疮等“二重感染”。③过敏风险翻倍,不良反应叠加。每种抗菌药物都有过敏可能,联用会让过敏概率增加。另外,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能叠加。④加速耐药,浪费医疗资源。最严重的是,无指征联用会让细菌“接触多种药物”,反而更容易产生耐药基因。等到真正需要这些药物时,可能已经不管用了。

  关键原则:不是所有感染都能联用,必须符合“医学指征”。很多人觉得“联用效果好”,主动要求医生多开药——其实,联用有严格的“医学指征”,只有以下情况才考虑。①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细菌性心内膜炎;②混合感染:经检查确认有两种及以上致病菌;③耐药菌感染:细菌对单一药物耐药,必须联用其他药物;④特定疾病:如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明确要求联用。像普通感冒、轻度尿路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根本不需要联用,用了反而有害。

  注意事项:如果需要联用,做好这4点降低风险。如果医生评估后认为需要联用,一定要记住以下4点,保证用药安全:绝对遵医嘱,不自行调整;关注身体反应,不舒服及时就医;定期检查,监测风险;感染控制后,及时“减药”。

  总之,抗菌药物联用是“专业医疗行为”,既不要恐慌排斥,也不要随意尝试。相信医生的判断,配合治疗,才能既保证疗效,又守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