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姚婷
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持续上升,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日益受到关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全球工作年龄人群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值得警惕的是许多患者在出现视物模糊时,误以为是“老花眼”或“视疲劳”,忽视了背后的病理变化,延误了最佳干预时机。本文将围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临床特点、早期识别、护理重点及常见误区进行系统性阐述,旨在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促进早筛早治,延缓致盲进程。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损伤视网膜微血管,引发毛细血管瘤、渗出、出血、新生血管形成等改变,进而影响视力,严重者可致失明。根据病变程度,分为以下几种。①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NPDR):包括微动脉瘤、视网膜出血、硬性渗出、水肿等;②增殖期视网膜病变(PDR):形成新生血管,可导致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③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黄斑区血管渗漏导致中央视力下降,是常见致盲原因之一。该病多为双眼对称性发展,病程呈渐进性,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出现视力明显下降时才被发现。
视力模糊≠老花眼:这些信号要警惕。糖尿病患者若出现以下症状应高度警惕:视力无明显原因地进行性模糊;看东西出现阴影、变形或“飞蚊感”;夜间视力下降明显,视野缺损;突发视力严重下降或单眼“看不见”;既往老花镜或近视镜矫正效果变差。上述表现常被误解为“用眼过度”或“眼睛老了”,实则可能是视网膜病变进展的早期征兆。
高危人群与发病风险因素。糖尿病病程越长,发生DR的风险越高。以下因素可显著增加发病率和进展速度:糖尿病病程≥5年;HbA1c持续高于7.0%;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肾功能损害(如尿蛋白阳性);妊娠糖尿病;吸烟、肥胖、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方式。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即可能存在视网膜病变,因此初诊即应进行眼底筛查。
科学管理与干预建议。①控制血糖血压。良好的代谢控制是延缓DR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推荐HbA1c控制目标<7%,血压<140/90mmHg。②定期眼底检查。1型糖尿病起病5年后开始每年1次眼底检查;2型糖尿病确诊时即行眼底筛查,后续每年复查;妊娠糖尿病,孕前及孕中至少1次检查。③及时治疗。早期NPDR患者可通过控制代谢指标延缓病变;中重度患者可接受激光光凝术;合并黄斑水肿或新生血管者,可行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严重者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护理重点与误区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管理强调“预防为主,护理先行”。①护理工作。指导患者规范血糖监测与用药;协助建立年度眼科随访制度;普及视力变化的早期识别方法;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针对高龄、文化程度低人群,进行个体化管理。②常见误区。视力模糊等于老花眼——应及时排查视网膜病变;没有症状就不用查眼底——DR早期多无症状,筛查是关键;血糖控制好就不会眼病——多因素影响,需联合管理;检查一次眼底就“保险”了——DR具进展性,应定期复查。
总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生活质量的直接体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虽然隐匿,但可防、可控、可延缓。广大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应树立“视力保护从早做起”的理念,主动监测视功能变化,建立规律的眼底检查机制,提高对眼部并发症的重视程度。记住:视力模糊不一定是老花,尤其是糖友,更应警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悄然来袭。一旦出现视物模糊、变形、视野暗影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眼科就诊,切勿拖延。通过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能够有效延缓病程进展,最大程度保护视功能,避免不可逆的视力损伤甚至失明。守护光明,从现在开始。从认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开始,从每一次眼底检查做起,为自己和家人的“清晰视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