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会理市人民医院 裴方羽
在产后恢复的漫长过程中,许多女性会遭遇一系列令人困扰的身体变化。其中,咳嗽或打喷嚏时不自主漏尿、持续性腰骶部酸胀、下腹部坠胀感等问题尤为常见。传统观念常将这些症状简单归咎于“月子没坐好”,然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些问题的根源与盆底肌的功能减弱密切相关。正确认识盆底肌的功能及其损伤机制,对于产后女性的长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盆底肌?盆底肌并非单一肌肉,而是指封闭骨盆底部的多层肌肉、筋膜及韧带组成的复杂支持系统。这个结构犹如一张富有弹性的“吊床”,承托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维持其正常位置。同时,盆底肌还参与维持腹腔压力、控制排尿排便、增强性功能等多种重要生理活动。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这张“吊床”承受着持续而巨大的压力。随着孕期子宫增大,长期重力压迫使盆底组织持续牵拉;分娩时,特别是经阴道分娩,盆底肌肉和神经会经历极度拉伸,甚至发生撕裂损伤。此外,体内激素变化也会导致盆底结缔组织暂时性松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盆底支持结构减弱,从而导致一系列功能异常的表现。
盆底肌功能减弱通常通过三个典型信号发出警示。第一个信号是压力性尿失禁,这是最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在腹压突然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溢出,如在咳嗽、打喷嚏、大笑、跳跃或提重物时发生漏尿。其发生机制在于盆底肌力量不足,无法在腹压增高时有效压迫尿道,导致控尿能力下降。这种情况的严重程度可从偶尔几滴到频繁湿透衣裤,严重影响女性的社交活动和生活质量。第二个信号是盆腔器官的压迫感和下坠感。患者可能自觉阴道内有“肿物”脱出感,或总感觉下腹部沉重,像有东西要掉出来。长时间站立、行走后这种不适感会明显加重,平卧休息后则可能减轻。严重时,可在阴道口触及或看到脱出的组织,这可能是膀胱膨出、子宫脱垂或直肠膨出的表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盆底支撑力下降,无法有效承托盆腔器官,导致其位置下移。第三个信号是持续性腰骶部酸痛。这种疼痛位置较深,多在腰部下方、骶骨区域,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传统观念常将其归因于“肾虚”或“劳损”,但实际上可能与盆底肌功能密切相关。盆底肌与腰部、腹部深层肌肉共同构成一个力学核心单元,当盆底肌松弛无力时,整个核心稳定性下降,腰部肌肉不得不代偿性过度工作,长期如此便引发劳损和疼痛。
盆底肌问题并非产后女性的专利。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下降,尤其是进入围绝经期后,盆底支持结构会进一步松弛。此外,慢性便秘、长期咳嗽、肥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因素,也会持续增加腹腔压力,加速盆底功能的衰退。
评估和康复方法。产后42天复查时应进行专业的盆底功能评估,包括肌力、疲劳度、阴道压力等指标的检测。即使产后已过数月甚至数年,出现上述症状也应及时就医评估。盆底肌康复治疗的首选是无创、无痛的盆底肌训练,其中最经典的是凯格尔运动。通过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盆底肌,就像练习中断排尿动作时使用的肌肉,可有效增强其力量和耐力。训练的关键在于动作准确和持之以恒,一般需要持续数月才能显现明显效果。对于自我训练困难或效果不佳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接受生物反馈治疗和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通过仪器将肌肉活动转化为可视信号,帮助患者更准确地感知和控制盆底肌;电刺激则用微弱电流被动刺激肌肉收缩,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对于重度盆底功能障碍,特别是明显器官脱垂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盆底重建术等,但手术通常作为保守治疗无效后的选择。
预防盆底问题同样重要。产后应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给盆底组织充分的恢复时间。积极治疗慢性咳嗽和便秘,减少长期腹压增高对盆底的冲击。维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增加盆底负担。日常生活中注意采用正确姿势,如蹲着而非弯腰搬重物,减轻对盆底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