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版 科普

肺结节≠肺癌!科学认识与规范管理很重要

□新泰市人民医院胸外/心脏大血管外科 郭强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随着肺部CT在身体检查中得到广泛应用,“肺结节”这个名词也更多地进入公众视线。很多人在收到检查结果的时候,见到“肺结节”几个字就惊慌失措,把它和“肺癌”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些人不重视结节,不重视后续的追踪和监控,从而延迟了对肿瘤的治疗。其实,肺结节只是一个“小疙瘩”,大部分都是良性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处理方式,我们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认识肺结节:并非“癌前信号”的“肺内小病灶”。在医学上,结节是一种与3cm以上“肺部肿块”相区分的病变,与肺癌存在明显差异。结节的成因比较复杂,不一定都是肿瘤。按照病变性质的不同,肺结节可以分为良性、恶性两种。在检出的肺结节中,80%到90%是良性的,主要成因包括肺内的慢性炎症(如肺炎、支气管炎愈合后的瘢痕)、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形成的结核球、肺错构瘤、肺内淋巴结增生等。这类良性结节通常状态稳定,无明显危害,有些经过抗感染药物治疗后即可自行消除。目前只有10%到20%的肺结节具有恶性特征,大部分为早期肺癌(如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或全身其他器官癌症转移至肺内形成的转移灶。但即便属于恶性肿瘤,若能及早诊断并采取合理治疗,其5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远高于中、晚期癌症患者。因此,与其在诊断出结节后“谈结色变”,不如第一时间请专家评估明确病变本质。

  规范化管理:从“盲目忽视”到“过度焦虑”的转变。肺结节的管理以“个性化评价+常规随访”为核心,需根据不同风险程度采取对应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同时避免遗漏恶性肿瘤。(一)“定期随访”是低危肺结节的主要管理方式。对于直径小于8mm、形态规则且无高危因素(如长期吸烟、肺癌家族史、职业粉尘暴露)的肺结节,无需特殊处理,仅需定期随访,具体如下。①直径5mm以下者:每年进行一次胸部CT检查,3年后若结节无变化,可将随访间隔延长至每2年一次。②直径5到8mm者:每半年进行一次胸部CT检查,2年后若结节状态平稳,再将随访间隔调整为每年一次。复查时需尽量保留以往的CT图像,以便医师更好地对比结节的大小及形态变化。(二)中高风险肺结节需进一步“精准检查”。若肺结节直径大于8mm、形态不规则(如存在毛刺征、胸膜牵拉征)或患者有吸烟史、癌症家族史等高危因素,需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详细诊断检查。①强化CT:通过注入对比剂,可清晰显示病灶的血液供应情况,一般恶性肿瘤的血液供应较为丰富,而良性结节的血液供应则较少。②PET-CT:通过检测肿瘤的活性代谢特征进行影像学评估,诊断准确率达80%到90%。③CT导向下的活检术。这是鉴别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采用,属于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若确诊为早期肺癌,可采用小切口外科手术(如胸腔镜手术等)将病灶切除,无需进行化疗和放疗,大部分患者可实现根治。(三)避免两种错误的管理观念。误区一:盲目进行外科手术。部分患者因恐惧而选择“一刀切”切除结节,但若结节为良性,不仅会损伤肺部组织,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因此必须遵循“先确诊、后处理”的原则。误区二:拒绝随访。有些人因担心CT辐射危害,在首次检查后拒绝后续CT随访,却不知一次胸部CT的照射剂量很小(相当于1到2张胸片的照射剂量),且规律随访带来的健康获益远大于辐射风险。

  肺结节只是一个“小信号”,并非“肺癌预警信号”。检查发现肺结节后,既不必惊慌,也不能掉以轻心。通过“科学认识病变性质、准确判断病变风险、规范随访管理、长期守护健康”这四个步骤,普通人群完全可以实现对肺结节的有效管控。若检出结节,建议前往呼吸科、胸外科等科室,由专科医师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使其始终保持在“可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