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版 科普

失眠与脑供血:一个被忽视的恶性循环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特检科 吕经纬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失眠的危害绝不仅是“睡不着”、次日精神不振——大脑可能正悄然经历“供血危机”。作为一名超声科医生,我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倾听”大脑血流的声音,描绘脑血管的“交通状况”。在检查中,我观察到许多被头晕、头昏、记忆力下降困扰的患者,其脑血流频谱往往呈现出“供血不足”的迹象,而深究其生活史,“长期睡眠障碍”是一个极高频率出现的词。

  睡眠:大脑的“夜间维护窗口”。我们的大脑是全身最耗能的器官,白天它高速运转,处理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代谢废物,如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而高质量的深度睡眠就是大脑专属的“垃圾清理”和“能量补给”时间。在此期间,两大关键生理过程会发生。①脑血流量增加与再分布。进入深睡眠后,身体的交感神经张力降低,脑血管会适度舒张,从而使脑血流量增加。尤其是白天辛勤工作的脑区,会得到更充沛的血液灌注。②“脑类淋巴系统”高效工作。这是近年来神经科学的重大发现。在深睡眠阶段,脑细胞之间的间隙会增大,脑脊液如潮汐般在脑组织间冲刷,将白天积累的神经毒性垃圾“打包”带走,并通过血液循环清除。

  失眠:如何悄然“扼住”大脑的供血命脉?当失眠(含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早醒等)发生时,大脑不仅无法得到休整,反而持续处于耗竭状态。①交感神经持续“飙车”。失眠意味着身体始终处于应激和唤醒状态,主导“战斗或逃跑”反应的交感神经系统会异常兴奋,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这会使得大脑的动脉血管持续性收缩、紧张,管腔变窄、阻力增高,就像给大脑的血液供应踩下了“刹车”,直接导致脑血流量减低。②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内壁有一层精密的“衬里”,称为内皮。它能分泌一氧化氮等物质,帮助血管舒张。长期睡眠不足已被证实会损害内皮功能,使得血管的舒张能力下降,收缩倾向增强,进一步加剧脑供血不足。③修复中断与毒素累积。没有深睡眠,大脑的“大扫除”工作就无法完成。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不断堆积,不仅直接毒害神经元,还会损害血管的功能与结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从长远和根本上恶化脑供血环境。一些长期失眠者的经颅多普勒频谱上可以观察到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异常增快(提示血管痉挛狭窄)或减慢(提示灌注不足),搏动指数增高(提示下游循环阻力大),这些都是脑供血减低在血流动力学上的直观表现。

  脑供血减低:如何反过来将人“锁在”失眠里?当大脑关键区域长期供血不足,其功能必然受损,导致睡眠结构被破坏。如可能变得入睡极其困难或者睡眠支离破碎,无法进入恢复精力的深睡眠阶段,一点微小的声响便容易惊醒;引起生物钟陷入混乱,无法准确发出“睡觉”和“醒来”的指令,导致睡眠-觉醒周期彻底失调。由此带来的不适感加剧焦虑,“晚上又睡不着”的预期性焦虑本身就成失眠最强大的维持因素。因此,

  打破循环:重获安眠与健康大脑。①寻求专业诊断。建议前往神经内科或睡眠门诊接受检查,其中经颅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便捷、可重复性高的脑血流动力学筛查工具,能为医生评估您大脑的“供血路况”提供重要参考。②规律作息固化生物钟。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凉爽,选择舒适的床品;睡前一小时远离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科学安排运动,白天规律进行有氧运动,能显著改善心血管功能和睡眠质量,但睡前2到3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均衡饮食,保护血管,采用低盐、低脂、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的饮食模式,有助于维护血管弹性和健康,从源头上支持脑供血。

  睡眠远不只是休息,更是大脑进行自我修复和能量补充的生命必需过程。失眠与脑供血减低之间,存在着一条明确且危险的双向通道。请不要再将夜夜的辗转反侧视为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它可能是大脑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