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版 科普

外用药膏使用指南:这些注意事项别忽视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20日

  □玉林市皮肤病医院 秦娴

  外用药膏是家庭药箱中的“常客”,无论是蚊虫叮咬、皮肤过敏,还是轻微外伤感染,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用它缓解症状。但看似简单的“涂药膏”,实则藏着不少学问——使用不当不仅可能影响药效,还可能引发皮肤刺激、过敏等问题,甚至加重病情。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科普外用药膏的核心注意事项,帮你避开用药误区。

  使用前:先做3项检查拒绝“盲目用药”。在打开药膏前,先完成这3步准备,能从源头降低风险:核对药膏信息,避免“用错药”;检查有效期,还要查看药膏状态,若出现分层、异味、变色、结块等情况,说明已变质要立即丢弃;清洁患处皮肤,减少“二次刺激”涂药膏前,需用温水轻轻清洗患处,再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吸干水分,若患处有破损、渗液,可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待干燥后再用药。

  使用中:掌握3个关键确保药效与安全。①用量:“薄薄一层”即可,无需“厚涂”。外用药膏主要通过皮肤表层吸收,厚涂不仅不会提升药效,还可能增加皮肤负担——比如激素类药膏厚涂可能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油性药膏厚涂则可能堵塞毛孔,引发毛囊炎。正确用量是:取少量药膏,在患处轻轻涂抹,形成“能看到药膏颜色,但不堆积”即可,通常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药膏,可覆盖手掌心大小的患处。②涂抹:“轻柔按摩”助吸收,避开“破损边缘”。涂药膏时用指腹轻轻打圈按摩10到20秒,帮助药物渗透,但要注意力度——若患处有破损、糜烂或渗液,避免用力摩擦,只需将药膏“点涂”在患处周围1到2毫米的健康皮肤处,让药物自然扩散;若患处是黏膜(如口腔周围、外阴),需选择“黏膜可用”的药膏,且涂抹时动作更轻柔,避免刺激黏膜。③频率:按说明书或医嘱,不“随意增减”。不同药膏的使用频率不同,需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或医生指导。不要因“想快点好”而增加使用次数或延长用药时间——比如激素类药膏连续使用普通皮肤不超过2周,面部、腋窝等薄嫩皮肤不超过1周,长期滥用可能导致皮肤耐药、依赖或其他副作用;也不要因“症状缓解”而随意停药,比如抗菌药膏需用到症状消失后再巩固1到2天,避免细菌残留导致复发。

  不良反应:出现这些情况立即停药并就医。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皮肤状态,若出现以下不良反应,需及时处理。①轻度刺激:停药、清洗,观察变化。若用药后出现轻微瘙痒、灼热感,但无红肿、疹子,可先暂停用药,用温水清洗患处,观察1到2天。若症状缓解,可尝试减少用量或延长用药间隔;若症状持续,需更换药膏或咨询医生。②中度过敏:清洗、冷敷,及时就医。若出现明显红肿、瘙痒加剧、起水疱、脱皮等过敏反应,需立即用清水彻底清洗患处,并用冷毛巾或冰袋(裹一层毛巾)冷敷10到15分钟缓解不适,然后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③严重副作用:立即停药,紧急就医。若出现以下严重情况,需立即停药并前往医院急诊:患处出现大面积溃烂、渗液增多,或伴随疼痛加剧、发热;全身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等“全身过敏反应”;长期用药后出现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发黑或发白)、多毛等激素类药膏副作用。④最后提醒:这些情况,别依赖外用药膏。外用药膏虽方便,但并非“万能”,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用药: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红肿、疼痛、化脓,或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可能是严重感染);用药3到5天后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如瘙痒更严重、皮疹扩大、破损加深);皮肤出现大面积皮疹、水疱,或伴随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可能是严重过敏或全身疾病);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湿疹)出现皮肤问题,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病情叠加。

  正确使用外用药膏,才能让它真正发挥“缓解不适、促进康复”的作用。希望这份指南能帮患者避开用药误区,守护皮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