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菏泽市中心主城区,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菏泽市牡丹区,总面积1047平方千米,人口109.83万,辖18个镇街,525个村(居),是著名的中国牡丹之都和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曲艺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
走进牡丹区牡丹街道李洪周村村民文化广场,一座“心心相印”主题雕塑和以牡丹为背景的美满家庭特色墙体绘画映入眼帘,它们象征着如牡丹般绚丽多彩、幸福美满的爱情,寓意着新生命的诞生为家庭带来无尽欢乐和幸福,也喻示着子孙绵延、生生不息。这里也是当地新型婚育文化的网红打卡点,众多恋人和夫妻在这里拍照留念,共同记录他们的爱情故事。在李洪周村的婚育文化图书角——记忆书房,书架上摆放了许多关于婚育文化的书籍,从爱情心理学、婚姻社会学、备孕指南到育儿百科、家庭教育方法,定期轮换更新。在这里,村计生协会经常组织开展交友活动,青年男女通过自我介绍、互动交流、分组游戏等环节,拉近彼此距离。在这里,经常有计生协会会员分享适龄婚育、优生优育、破除高价彩礼等事例,让参加活动的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新型婚育文化的浸润。在李洪周的乡村大舞台,村计生协会经常组织文艺演出,村民们将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融入作品创作中,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倡导婚育新风;牡丹花会期间,这里每天上午都会有精彩的文艺演出,吸引众多群众前来观看;在每年的5月和10月,这里都会举办全区相亲大会,成为单身青年搭建情感交流的平台。这里还有一个颇具特色的中医药婚育文化广场,经常组织开展中医婚育文化主题活动,实现了中医文化和新型婚育理念的巧妙融合。李洪周村温馨和谐的新型婚育文化氛围仅仅是菏泽市牡丹区新型婚育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被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省计生协确定为省级新型婚育文化建设试点单位的菏泽市牡丹区以牡丹为媒、以文化为基,将传承花乡文脉与培育时代新风相结合,将地域文化特色与优生优育服务深度融合,将新型婚育文化建设融入城市发展脉络,让“适龄婚育、优生优育、性别平等、责任共担、代际和谐”新型婚育文化在花乡大地蔚然成风。
菏泽市牡丹区把推进新型婚育文化作为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家庭幸福的重要任务,实行政策引领,织密组织保障网络,构建起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牡丹区委、区政府出台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工作方案,将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全方位融入宣传、卫生健康、计生协等各项工作,作为重点宣传任务来抓。区计生协联合区委宣传部、区卫健局、区文旅局等十部门,制定出台创建新型婚育文化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重点任务、部门职责以及实施步骤,构建协同推进工作机制。2022年以来,区级财政累计投入100余万元,打造起“政策护航、资金浇灌”的保障体系,为婚育新文化厚植成长沃土。
花开有声,营造立体宣传格局
菏泽市牡丹区以牡丹绽放之势着力铺开打造全域宣传网络,实现多维传播,让新型婚育文化、科学婚育理念如牡丹花香般浸润千家万户。在主要路口设置大型电子屏38块,打造新型婚育文化主题公园1个、宣传街19条,各级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数十处,永久性标牌、宣传栏两千余个。
在李洪周社区、杨庄社区、古园社区建立固定宣传阵地;在桂陵社区打造优生优育指导示范点并被省计生协授牌。与区电视台、牡丹融媒合作,进行新闻报道、政策解读,普及婚俗新风、健康知识、法律知识,播放公益广告等。开通区计生协微信公众号,进行政策宣传和解读、重大活动报道等,发布宣传信息。同时,以区妇幼保健院视频号为载体,发布科普宣教视频、开设云课堂。
丹韵传情,创新文化浸润方法
菏泽市牡丹区借力牡丹文化底蕴,开展系列特色活动。结合“世界人口日”“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计生协会员日”等节点,在区委广场等多地开展新型婚育文化宣传服务活动。2024年以来共举办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防治出生缺陷、母乳喂养等活动156场次,发放宣传材料4万份,咨询服务8000余人次。
广泛开展新型婚育文化“六进”行动。动员广大计生协工作者、会员和志愿者走进村居、社区、家庭、学校、企业、机关,面对面宣讲新型婚育文化。分别在西城、东城、牡丹等地以亲子活动、有奖竞赛、互动游戏等开展新型婚育文化主题活动66场次、覆盖8万人次。
积极创推宣传文艺作品。征集富有牡丹地域特色的书法、美术作品36幅;创作快板《夸夸计生好政策》《易婚易俗》、散文《回得去的家乡》、“健康家·味道”“健康家·优育”系列短视频,部分作品在省、市平台进行展播。规范新型婚育文化宣传标语,融入牡丹元素,粉刷“坚持文明婚庆,弘扬婚事新风”等标语500余条,确保宣传标语与时俱进、温馨规范。
百花共育,构建优育优教体系
菏泽市牡丹区聚焦群众“生育、养育、教育”问题,深入开展“优生优育进万家”及“向日葵计划”,融合发展,构建以计生协为枢纽、专家团队为支撑、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层级、立体服务体系。
加强服务阵地建设。融合卫生健康资源与计生协组织网络,在牡丹人民医院建立优生优育指导中心,在乡镇和村居建立“向日葵亲子小屋”,以“一大一小”两个阵地为依托,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拓展服务半径,使群众更加便捷、充分地享受温馨、亲情化服务。全区建成开设托班的幼儿园34家,专业民办托育机构56家,市级示范托育机构3家,“向日葵亲子小屋”20个。
科学组建专家队伍。遴选医疗机构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才34人,组建优生优育指导专家库,开展各种形式的孕妇课堂、家长课堂、妇幼保健讲座、咨询和指导等活动259场次,群众对优生优育、青春健康、生殖保健、家庭健康等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
多样开展服务活动。围绕“主题活动+专家巡讲+在线直播+互动体验”的工作思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服务活动。开展“新市民 健康行—共筑美好生活”“丹乡新韵”移风易俗文艺汇演、“好家风 健康行”等系列主题活动。评选“最美家庭”200余户,树立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
花漾焕新,树立婚俗改革品牌
10月24日,菏泽市牡丹区20对新人身着传统中式婚服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公交婚礼”。新人们分别登上四辆装饰喜庆的公交婚车,一路欢声笑语前往集体婚礼举办点。与传统婚车相比,公交婚车不仅可以自行装饰,而且花费较低,还能与亲朋好友同乘一车,更添欢乐。到达集体婚礼举办点后,新人们手挽手、肩并肩,微笑踏上红毯,走上象征圆满美好的连理桥,现场观众纷纷为新人们送上祝福和掌声。“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参加此次集体婚礼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忘而又意义非凡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简约、文明、健康的婚礼氛围,这种优良传统与文明新风相结合的模式,让我们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希望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引导亲朋好友,争做新时代新风尚的实践者和倡导者。”参加集体婚礼的一对新人(新郎张棚磊、新娘张淑娴)表示。
近年来,菏泽市牡丹区以婚俗改革为总牵引,高质量打造“丹助缘”婚俗改革品牌,通过举办集体公交婚礼等有创意的婚礼形式,倡导“新事新办”,树立低碳文明的婚俗新风。
常态化创新特色颁证和集体婚礼。增设婚姻巡回登记点或在“丹助缘”婚俗改革服务中心(站)开展特色颁证仪式活动。联合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等举办“国花缘”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弘扬文明新风。2024年以来,开展婚礼普惠服务4场,为新人节省婚礼举办费用100余万元。
全方位深化婚姻家庭辅导教育。组建“丹助缘”婚俗改革志愿服务团,开展“丹助缘”主题讲座和法律服务公益活动,举办婚姻家庭辅导师培训班,为婚姻当事人提供婚前辅导、婚礼策划、婚后回访等服务。依托“爱心社”公益平台,招募组建公益红娘团,深入社区、机关开展多种活动帮助青年群体树立正确婚恋观、家庭观。2024年以来共服务群众8000多人次,牵手成功50多对。
自治组织推进移风易俗。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2024年底实现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在行政村全覆盖。全区各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和自治章程,将婚事简办、文明婚俗等新型婚育文化融入其中,引导群众树立健康、先进婚育理念。同时,加强婚前教育服务。开展婚前辅导进社区、进校园,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