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版 科普

警惕“沉默的杀手”: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与筛查建议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刘娅健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9月25日

  在脑血管疾病中,颅内动脉瘤被称为“不定时炸弹”——它平时隐匿无声,一旦破裂出血,病死率达30%到40%,幸存者也常遗留神经功能障碍。数据显示我国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7%,但多数患者因缺乏症状而忽视风险。了解其危险因素并做好筛查,是预防悲剧的关键。

  不可忽视的三大类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并非由单一病因所致,而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从发病机制来看,这一疾病涉及遗传易感性、基础疾病状态以及后天生活习惯三大维度的交互影响。在遗传层面,某些基因变异会导致血管壁结构异常;在基础疾病方面,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病会持续损害血管内皮;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则会进一步加剧血管损伤。这些危险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当多种因素叠加时,其对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促进作用会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大量临床流行病学数据证实,相较于单一危险因素人群,同时具备2种及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其动脉瘤破裂风险可骤增至普通人群的5到8倍。因此,在预防策略上,我们需要系统性地将风险因素划分为“不可控因素”(如遗传背景、年龄等)和“可控因素”(如血压管理、戒烟限酒等),通过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更清晰地构建风险防控体系,针对不同层级的危险因素采取差异化的干预措施。

  可控的基础疾病因素。基础疾病是诱发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推手”,但通过科学管理可有效降低风险,这也是预防工作的核心环节。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的“头号帮凶”。长期血压波动或居高不下,会持续冲击颅内动脉壁薄弱部位,导致动脉壁逐渐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同时增加破裂风险。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动脉瘤破裂率是正常血压人群的4倍,且收缩压每升高20mmHg,破裂风险就增加1倍。控制血压需坚持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将血压稳定在130/80mmHg以下。脑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疾病也会间接增加风险。脑动脉硬化会使动脉壁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容易在血流冲击下形成动脉瘤;而冠心病、房颤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血管内皮损伤,可能诱发颅内血管病变。这类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关注脑血管健康,定期进行血管评估。糖尿病虽不直接导致动脉瘤,但会通过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间接增加动脉瘤的发生概率。糖尿病患者若同时合并高血压,风险将进一步叠加。因此,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对预防颅内动脉瘤至关重要。

  不良生活习惯因素。相较于基础疾病,不良生活习惯是更易被忽视却可快速改善的危险因素,长期累积会显著提升动脉瘤的发病与破裂概率。长期吸烟是明确的危险因素。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同时引发血管痉挛,增加动脉瘤形成与破裂的风险。研究证实,吸烟者动脉瘤患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5倍,且吸烟年限越长、每日吸烟量越多,风险越高。戒烟是降低风险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过量饮酒与不健康饮食也需警惕。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骤升骤降,刺激动脉壁;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则会加速动脉硬化,为动脉瘤的发生创造条件。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同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与全谷物。长期精神压力与熬夜同样不可小觑。持续的精神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波动;而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血管修复功能,增加血管病变风险。保持规律作息、学会释放压力,对维护脑血管健康意义重大。此外,剧烈运动与突然用力(如搬重物、剧烈咳嗽)可能导致颅内压瞬间升高,成为动脉瘤破裂的“导火索”。有风险因素的人群应选择散步、瑜伽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