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妇幼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李菊
产后大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发生的严重出血,出血量超过500毫升(阴道分娩)或1000毫升(剖宫产),是产妇产后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之一。产后大出血的发生不仅威胁到产妇的生命安全,也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因此,及时有效抢救对于确保产妇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产后大出血的常见原因。子宫收缩乏力。正常情况下,分娩后子宫应迅速收缩,止血。然而,某些情况下子宫收缩不力(即“产后出血”),导致血液无法及时停止流出。最常见的原因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经历了长时间的产程、过度使用催产素等。胎盘残留。胎盘未完全排出或胎盘附着异常(如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导致胎盘残留,引起出血。产道损伤。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宫颈、阴道或会阴可能因强烈的分娩力而受到损伤,造成出血不止。凝血功能障碍。某些产妇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如先兆子痫或凝血因子缺乏,导致无法有效止血。子宫撕裂或子宫破裂。这是一种极为罕见但危险的并发症,多发生在剖宫产史的产妇中。
产后大出血的临床表现。阴道大量出血。这是最典型的症状。产后出血量超过500毫升(阴道分娩)或1000毫升(剖宫产),产妇可能会出现血流不止的现象。低血压、心率加快。失血过多会导致产妇血容量急剧下降,出现低血压、心率加快等症状。此时,产妇可能会感到头晕、乏力,甚至出现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液流失严重时,产妇的皮肤可能会出现苍白,四肢冰凉,提示严重的血液循环不足。尿量减少或无尿。由于循环血量减少,肾脏的血流量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尿量减少或无尿。意识模糊或昏迷。血压过低或失血过多时,产妇可能会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等危急症状。
产后大出血的紧急处理原则。产后大出血的处理关键在于快速识别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要做到“迅速、有效、准确”。及时识别与评估。要迅速判断产妇的生命体征。护士和医生应尽快评估产妇的血压、心率、呼吸、尿量等情况,初步确定出血的程度。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使用“A—B—C—D评估”。A:气道通畅;B:呼吸状态;C:循环状态;D:神志反应。止血措施。①子宫收缩乏力。应采取按摩子宫、使用催产素等药物促进子宫收缩,若效果不佳,可以考虑使用其他药物如米索前列醇或氨基己酸等。若药物无效,可能需要进行子宫切除等手术治疗。②胎盘残留。需迅速检查胎盘是否完全排出。如有残留,需立即手术清除。③产道损伤。如果发现产道损伤,应及时进行修复。对于会阴撕裂,可以通过缝合止血,避免二次损伤。输血与液体复苏。①静脉补液。应用生理盐水等,迅速补充失去的血容量。②输血治疗。如果产妇出现贫血或失血过多,需根据血常规检查结果,给予红细胞、血浆等输血治疗。输血不仅有助于恢复血容量,还能提高血红蛋白浓度,维持正常的氧合。药物治疗。除了催产素和米索前列醇等药物,某些情况下还可使用止血药物如氨基己酸、止血芳香、维生素K等,帮助促进凝血功能,控制出血。手术治疗。子宫动脉栓塞:通过放射科介入技术,在子宫动脉内注射栓塞剂,阻止血流,从而控制出血。子宫切除术。在无法止血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切除子宫。这是一项决定性的手术,通常只有在生命危急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监护与后续护理。产后大出血的治疗需要持续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出血量、血压、心率和尿量等。同时,产妇在抢救后的恢复期,仍需进行严格的观察,防止出现并发症。重症患者需在重症监护室(ICU)中接受密切监护。
产后大出血是一种紧急且严重的并发症,但通过及时识别、有效的抢救措施以及产前、产后的精心管理,大部分产妇都能转危为安。产妇及家属应提高对产后大出血的认知,了解其症状和急救措施,而医务人员则需不断提升急救技能,共同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