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剑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何德英
打针是现代医学治疗中常见的一种方式,无论是疫苗注射、静脉输液还是肌肉注射,打针都能够有效地将药物或液体引入体内,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或治愈疾病。然而,打针后常常伴随一些不适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全身反应等,这些反应虽大部分无害,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引发并发症。
局部反应的处理。红肿和疼痛。热敷与冷敷:对于轻度的红肿和疼痛,护理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热敷或冷敷。冷敷适用于刚打完针后立即出现的肿胀,能有效缓解炎症和疼痛。冷敷时应使用冰袋或冰毛巾,每次敷15到20分钟,每隔一段时间可以重新敷。热敷则适用于注射后几小时至一天的红肿,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药物更好地吸收。按摩:在确定没有感染的情况下,轻轻按摩注射部位也有助于缓解疼痛并促进药物吸收,但按摩时要避免过度用力,以免加重损伤。硬结。局部热敷: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药物或液体的吸收,减少硬结的形成。对于硬结明显的患者,可以通过热敷缓解症状。药物干预:如果硬结较为严重且没有自愈的迹象,护理人员可考虑使用消炎镇痛药物,或者通过开具针对硬结的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请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出血。加压止血:出现小范围的出血时,应立即在注射部位施加适当的压力。护理人员可以用棉球或纱布轻压注射部位,帮助血液凝固,止血。观察与记录:如果出现大量出血或持续性出血,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并观察患者的全身状况,确保没有发生血管破裂等严重问题。
全身反应的应对。过敏反应。观察与早期干预:在注射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和呼吸状况。若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准备好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及时处理严重反应: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丧失、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刻采取急救措施,如使用肾上腺素、氧气治疗,并送往急诊处理。发热。注射后轻度发热是常见的反应,通常与免疫反应相关。退烧药物:对于体温超过38℃的患者,可以使用退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控制体温。物理降温:同时,护理人员可以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擦拭患者的腋下、额头、颈部等部位,帮助降温。恶心、头晕。部分患者在打针后可能出现恶心或头晕,尤其是静脉注射后。平躺休息:对于出现头晕、恶心的患者,应尽量让其平躺休息,并避免突然站立或快速动作。补充水分:适量补充水分,特别是电解质溶液,有助于缓解不适。
特殊人群的护理。老年人。老年人的皮肤较为脆弱,血管壁也较为薄弱,打针时容易发生皮下出血、硬结等反应。此外,老年人免疫系统较弱,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注射部位选择:对老年人进行注射时,应尽量选择皮肤柔软、血管较为丰富的部位,如上臂、臀部等,并避免多次在同一部位注射。药物剂量调整: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较慢,因此,护理人员在处理药物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剂量,以减少副作用。儿童。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免疫系统较为敏感,打针后可能出现剧烈的局部反应或全身过敏反应。注射前评估:在注射前,护理人员应详细询问孩子是否有过敏史,确保注射药物的安全性。注意安抚:儿童在注射过程中容易产生恐惧情绪,护理人员应通过安抚、鼓励等方式帮助孩子缓解恐惧,减轻不适。孕妇。孕妇注射时,药物的选择需谨慎,以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谨慎选择药物:确保所使用的药物对孕妇和胎儿是安全的,尤其是孕早期。监测反应:孕妇注射后应密切监测其反应,尤其是全身反应,若有异常反应,应及时处理并就医。
打针后出现的局部或全身反应是常见现象,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严重。但护理人员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与舒适。同时,对于特殊人群,护理更加需要细致与谨慎,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