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版 科普

手足口病高发期:小心孩子的这些症状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4月03日

  □东平县第一人民医院 林瑞金

  在特定的季节交替时段,手足口病会悄然来袭,成为威胁孩子健康的一大隐患。作为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在高发期保护好孩子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和全身发热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5到7月为高发期,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该病毒的传染性很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1)密切接触传播。儿童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都可能引起感染;比如孩子在幼儿园或游乐场,和患病小朋友一起玩耍,互相接触玩具,便容易造成病毒传播。(2)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健康儿童吸入后可能被感染,例如在拥挤的公共场所,如商场、公交车内,如果有手足口病患者,周围的孩子就有被感染的风险。(3)消化道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也会导致感染,对于部分没有经过严格卫生处理的生冷食物,可能携带病毒,孩子食用后就容易患病。

  手足口病的症状。(1)潜伏期。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多为2到10天,平均3到7天,在潜伏期内,孩子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此时病毒已经在体内开始繁殖。(2)前驱期。发病初期,孩子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部分孩子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这个阶段很容易被家长误以为是普通感冒而忽视。(3)出疹期。发热1到2天后,孩子的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也会出现米粒至豌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孩子的臀部、膝盖、肘部等部位也可能出现皮疹,这些皮疹一般不会瘙痒,也不会留下疤痕。(4)重症表现。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到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增快或减慢、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家长一定要立即带孩子就医。

  手足口病的预防。(1)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家长也要注意自身卫生,回家后先洗手、换衣服,再接触孩子。(2)保持环境清洁。定期对孩子的玩具、餐具、衣物等进行清洗消毒,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家庭环境要定期打扫,避免灰尘和细菌滋生。(3)避免接触传染源。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超市、游乐场等;如果周围有手足口病患者,要避免孩子与其接触。(4)增强免疫力。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孩子的免疫力。(5)接种疫苗。目前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的手足口病疫苗,建议6月龄至5岁的儿童尽早接种,可有效预防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总之,家长要提高警惕,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和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孩子感染的风险。在高发期,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