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县人民医院 莫林洁
作为人体最坚固的骨性结构,颅骨的骨折往往提示较大的外力作用,颅骨骨折常被贴上“致命伤”的标签,但现代医学证实,绝大多数患者在规范治疗和科学护理下能够完全康复。
正确认识颅骨骨折的医学本质。颅骨由多层骨骼精密咬合构成,形成天然的防护体系。骨折发生时,医生首要关注的是颅内组织是否受损。例如常见的线性骨折,若未合并颅内出血或脑组织损伤,通常只需保守治疗。不同骨折类型对应不同的处理原则。线性骨折表现为骨板上的裂纹,常见于颞骨、顶骨区域;凹陷性骨折多由尖锐物体冲击导致,骨片明显下陷时需要手术复位;粉碎性骨折则多见于严重外伤,常合并硬膜撕裂。颅底骨折具有特殊性,可能引发脑脊液鼻漏或耳漏,这类患者需绝对卧床并密切监测感染风险。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核心依据。现代CT技术可清晰显示骨折线走向和骨片移位情况。需要明确的是,颅骨骨折并不等同于脑损伤,部分患者可能仅存在颅骨结构改变,而脑组织未受明显影响。
急性期护理的核心要点。伤后72小时护理。保持头部抬高15度到30度,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增高的风险。冰敷应用需严格把握方法,用纱布包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每次冰敷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意识状态监测。通过观察患者睁眼反应、语言表达和肢体活动能力,可以初步判断脑功能状态。瞳孔变化是重要指标,若出现单侧瞳孔散大且对光反射消失,需立即就医。药物管理。脱水剂的使用需严格计算剂量,止痛药应选择不影响凝血功能的类型。对于开放性骨折,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需覆盖可能存在的致病菌。
恢复期的渐进式康复策略。开展康复训练。受伤后前1个月要戴好颈托,保持头部基本不动,避免低头、转头幅度过大。从第2个月开始,在医生确认骨头开始愈合后,可以尝试以下安全练习。坐直轻按额头:用手掌轻轻抵住前额,头向前用力时手反向阻挡,每次坚持5秒,每天做3组,每组10次;左右对抗练习:手掌分别轻推头部两侧,头向左侧推时右手阻挡,右侧同理;眼球带动练习:眼睛慢慢看往上下左右各个方向,带动颈部轻微活动。营养支持。适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可促进骨修复,优质蛋白摄入有助于组织修复。建议通过天然食物获取营养,如乳制品、深海鱼类、绿叶蔬菜等组合,既能保证营养均衡,又避免过量补充的风险。心理康复。在康复过程中,约三分之一患者会出现持续心慌、夜间辗转难眠或对康复进度过度担忧的情况。当发现家人频繁叹气、反复询问“骨头能不能长好”或出现入睡困难、早醒时,家属可采用“三多三少”沟通法:多肯定恢复进展,少用否定句式;多陪伴进行轻松活动,少让患者独处;多展示康复成功案例,少讨论治疗风险。若情绪问题持续两周未改善,建议通过医院心身医学科或心理诊所获取专业帮助。
常见认知误区的科学解读。“骨折后不能清洁头部”的说法并不准确。在医生确认伤口愈合良好的情况下,使用温水轻柔清洗头部是安全的,但需注意水温控制和避免抓挠伤口。传统“以形补形”的饮食观念需要修正。骨头汤的钙含量远低于预期,真正有效的补钙方式是通过科学搭配膳食。例如乳制品与维生素D的协同补充,比单纯喝骨汤更有效。运动康复同样需要循序渐进。在骨痂稳定期,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有助于功能恢复,但对抗性运动需严格禁止至完全康复。康复过程中应定期评估,动态调整运动方案。
预防复发的长效管理。定期随访。通过影像学复查和神经功能评估,医生能准确判断愈合进度。家属可记录患者的日常状态变化,为复诊提供重要参考。家居环境改造。浴室防滑处理、家具边角保护、夜间照明优化等措施,能显著降低意外碰撞风险。建议选择圆角家具,在易滑区域铺设防滑垫。颅骨骨折的规范化护理本质上是医疗干预与人体自愈能力的协同。通过温度控制、精准营养和科学训练的系统管理,患者完全能够实现功能恢复。